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全國優秀志願者候選人] 楊昌林事跡介紹

首播

重播

    楊昌林事跡材料


    楊昌林,男,漢族,1936年12月生,中共黨員,武漢大學退休教師。
    作為一名大學教師,楊昌林33年如一日,關愛藏族學生,幫助學生近萬人次,將自己收入的近1/3用於這項事業,被藏族學生們親切地稱為“阿爸”。他經常説,西藏需要大批專業人才,尤其需要一批高素質的本地人才。楊昌林用他的行動,樹立了愛心助學的榜樣,書寫了民族大愛的感人事跡。
1978年,楊昌林夫婦從西藏阿裏調到武漢大學工作。他們看到,在武漢上學的西藏孩子遠離家鄉,遠離親人,十分孤獨,就主動承擔起關心、照顧他們的責任,為他們營造一個溫馨的家園。在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盡可能地幫助他們,使他們健康成長,將來更好地建設西藏。
2005年,楊昌林妻子去世後,已屆古稀之年、自己需要照顧的楊昌林依然用各種方式延續著對藏族學生的關愛。
楊昌林珍藏著兩樣東西:一本相冊,裏面全是他珍藏多年的與藏族同胞、藏族孩子的合影;一本紙頁已經發黃的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地抄記著藏族孩子的學校、姓名和聯絡方式。
33年來,楊昌林到底接待了多少個藏族孩子,他自己也記不清楚了。儘管他的年齡和藏族孩子們的阿爺差不多,然而,初來武漢的藏族年輕人仍親熱地沿襲著師兄師姐對老人的稱呼,喊他“阿爸”。
33年來,楊昌林矢志不渝、持之以恒,始終堅持幫助培養藏族學生,多家新聞媒體報道了他的感人事跡。2010年,楊昌林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榮譽稱號。2011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下發了《關於在全省開展向楊昌林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在全省開展向楊昌林同志學習的活動。

    援藏是我一輩子的事業


    湖北日報訊 我叫楊昌林,是武漢大學一名退休教師。我所做的一些事情都很平凡,是一個老黨員、老援藏、老教師應該做的,與黨的要求、與西藏同胞給予我的相比,遠遠不夠。
    我出生在湘西一個貧困山區,從小母親去世,是姐姐將我一手帶大。我上學的時候,家裏十分困難,沒有一分錢給我。是黨和人民的長期培養教育,才有了我的今天。永遠跟黨走,為黨分憂,為國盡責,是我一生的追求和信念!
    1965年,我從武漢體院畢業。作為一名學生黨員、學生會主席,在得知有到西藏的名額後,我第一個報了名。從那時起,我的人生就與西藏緊緊聯絡在一起了。
    剛到西藏,我分配到昌都地區工作。與藏族同胞同吃、同住、同勞動,我們建立了真誠、深厚的民族情誼。藏族同胞不止一次問過我,“你是不是很快要回北京了?”看著他們期待的眼神,一種責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我總是毫不猶豫地回答:“我是黨派來的,要在西藏幹一輩子!”
    工作一年多,我被評為自治區工作積極分子,在自治區大會上作了發言。在這次會議上,“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深深教育了我。我暗下決心,就是再苦再累,我也要在西藏幹下去!
    在工作中,我結識了奴隸出身的次仁德吉,她當時是我們的藏語翻譯。在她身上,既有著藏族同胞的淳樸善良、勤勞刻苦,也有著阿裏紅柳的堅韌,更有著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長時間在一起工作,我們相識相知,走到了一起。1969年3月,我和次仁德吉結婚。
    1972年,組織把我調到阿裏地直機關工作,參與組建阿裏地區體委,擔任體委幹事兼田徑、武術、體操教練。那幾年,我渾身總有使不完的勁兒。走到哪,大家都親切地叫我“楊體委”。
    長時間在高寒缺氧地區高強度的工作,我的身體嚴重透支,我被檢查出患有嚴重的“紅血球增多症”,後來又患上了高原性心臟病。地區副專員張文沛同志知道後,立即對我下命令,“老楊,你要下山治病,再也不要上山了!”
    1978年8月,我和德吉一起調到武漢大學工作。我們看到,在武漢上學的西藏孩子遠離家鄉,遠離親人,十分孤獨,就主動承擔起關心、照顧他們的責任,為他們營造一個溫馨的家園。在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盡可能地幫助他們,使他們健康成長,將來更好地建設西藏。
    多年來,我和德吉一起,為搭建西藏學生的“武漢之家”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這個“家”裏,凝聚著我們對西藏的情和愛。當孩子們親切地叫著“阿爸”、“阿媽”,我們的心裏總是甜滋滋的。我深切感受到,藏族離不開漢族,漢族也離不開藏族。就像歌曲中唱的那樣,“藏族和漢族是一個媽媽的女兒,我們的媽媽叫中國……”
    2005年2月25日,德吉因病去世。在彌留之際,她緊拉著我的手説:“老伴啊,我走了,但‘家’不能散呀!”我當然明白,這個“家”不是我們的小家,而是西藏學生的“武漢之家”!
    6年來,我牢記德吉的囑託,履行著“阿爸”的責任。今年清明節,我去給德吉掃墓,對她説:“德吉啦,你放心,現在有更多的人在關心這些西藏的孩子們,我們的‘家’更紅火了!”
    回到西藏工作的孩子們,如今絕大部分成為各行各業的業務骨幹,有很多走上了領導崗位。無論走到哪,他們都惦記著武漢的這個“家”。在工作上有了新的成績,在生活中有了高興的事,都不忘寫信、打電話告訴我一聲。孩子們經常問我需要什麼,我説,什麼都不缺,你們好好地幹,幹出成績,這比什麼都好!
    有人問我,你投入這麼大的精力,拿出這麼多的收入,來做這樣的事情,到底圖什麼呢?我什麼也不圖,我只是在盡一個共産黨員的責任!我是西藏的女婿,我要像對待親生兒女一樣,照顧好西藏的孩子!
 

2

2

複製鏈結】【轉發郵件】【一鍵轉帖       】 【打印責任編輯: 史軍勝

視頻集>>

熱詞:

留言評論

用戶名: 密 碼: 昵   稱: 註冊新用戶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