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人物歷史自然科技文化軍事文化經濟專題

《港珠澳大橋》:從小熒屏到大銀幕

首頁 來源:央視網 2018年11月13日 11:29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電影《港珠澳大橋》劇照

  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全線正式通車。這座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被英國《衛報》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它的通車,將極大縮短香港、珠海和澳門三地間的時空距離,撐起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的“脊梁”,給珠三角兩岸人民生活帶來巨大變化。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廣東廣播電視臺、珠海廣播電視臺聯合攝製的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也在近日隆重首映。8年不間斷跟蹤拍攝,珍貴影像獨家呈現港珠澳大橋的建設經過、施工難度、技術成就,是觀眾了解港珠澳大橋不容錯過的窗口。該片與去年在央視和Discovery探索頻道同版播出的同名電視紀錄片係出同源,但從小熒屏到大銀幕,已經完全脫胎換骨。主創究竟如何在電視紀錄片的基礎上,對電影版實現再度創作、精益求精?《中國電視報》記者專訪總導演閆東和執行導演李凱,通過五個關鍵詞為您揭秘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


關鍵詞一:故事

  2017年,電視紀錄片《港珠澳大橋》在央視和Discovery探索頻道同版播出,覆蓋10多個國家和地區,吸引國內觀眾近4.5億,引來多方讚譽,帶動了新一輪的“大橋熱”。而事實上,早在電視紀錄片策劃之初,閆東就要求所有素材均按照電影的標準4K拍攝,他和他的團隊一直有一個小小的野心——“完成一部能夠進入院線的紀錄電影。”

  電影版和電視版有啥不一樣?看過電視版的觀眾還能被電影版吸引嗎?在電影版創作伊始,閆東就要求重新對素材進行地毯式拉網,徹底推翻電視版的框架,挖掘海量素材裏“還有哪些能表達我們內心情感東西”。閆東説:“電視是在一個開放的空間,且觀看方式多元,可以暫停也可以回看,但電影不同,觀眾置身漆黑的電影院裏,全神貫注,有一點看不下去,都可能中途離場,能不能把人留住,看的是創作者對故事的把控。”

電影《港珠澳大橋》劇照 

  多次討論後,島隧工程項目總工程師林鳴帶領團隊安放最後一節沉管E30的壓軸大戲,被定為電影版的核心故事。“觀眾看到美麗的大橋,常常會忽視藏身海底的沉管隧道,這個故事對觀眾有吸引力。”閆東説:“而且一個E30,就把故事的矛盾點、衝突點、戲劇張力,都集中在一起,這符合電影的欣賞規律。” 

  這段曾經在電視版裏就很出彩的故事,在電影版裏更加豐富、充實,人的因素被濃墨重彩地放大。“剛開始第一次幹這個事,我就覺得是新手開車”,“我們第一次是96小時,五天四夜,沒睡覺”……質樸的語言,帶有溫度的鏡頭,讓以林鳴為代表的中國橋梁人的形象紮實地立了起來。閆東説,故事不斷重構的過程,也是對大橋不斷加深認識的過程。“我覺得拍大橋就是拍人,拍中國人。”建設者們的創造性勞動,賦予了港珠澳大橋獨特的人格魅力。

  “做紀錄電影,不是靠演員去演,完全是靠記錄真實的場景、環境、細節,塑造我們內心的故事。他們不是演員,但是在我心裏,要把他們變成舞臺上的角色。如何通過剪輯建構故事邏輯、刻畫人物性格,是導演的工作。”在閆東看來,與電視紀錄片相比,在紀錄電影上導演的內在創造力可以發揮得更充沛。光影交錯間,看到的是你,是我,是每一個在平凡崗位上兢兢業業奮鬥的中國人。

 

關鍵詞二:取捨

  閆東團隊是唯一全程跟拍大橋建設的攝製組,從大橋動工那天開始至今,囊括工程所有重要節點,總素材量達近千小時。從近千小時的素材裏提煉出一部70分鐘的電影,可謂千里挑一,優中選優。

  這部電影的解説詞極度精煉,閆東説,“我們的標準是用最樸實的語言,把事情説清楚。解説詞太多、太滿,那不是電影。”

  如果説電視的信息傳遞方式是單線直給,那麼電影則是營造出一個完備的視聽空間,沉浸式傳遞信息。在創作中主創極力回歸影像本質,能用畫面表達就不用語言渲染,只用左下角的字幕標示時間等必要信息,多用現場聲,營造身臨其境感。李凱介紹,“比如沉管E15安放成功後,在‘現場卻沒有掌聲,所有的人都靜靜無言’後面原本還有一段解説詞,‘工程師們用這種方式來釋放他們的壓力,因為他們知道更大的困難還在後面。’後來我們反復咀嚼,覺得不如留白,讓觀眾自己去理解、思考。”閆東説,以前生怕觀眾聽不懂、看不明白,這一次更希望以細節打動人、感染人。

電影《港珠澳大橋》劇照 

  每一輪看片閆東都會邀請不少年輕朋友,讓他們不能説讚美,只能提意見。在閆東看來,他們都是潛在的觀眾,“這個對話我們在創作過程中就進行了,而不是最後到電影院裏去印證我們的想法。”

  2018年上半年,影片經多輪修改,已臻成熟。就在這時,不少年輕人在看片後提出,感覺時長有點長。幾番討論過後,閆東最後拍板,在已有的90分鐘影片裏,再剪去15分鐘。不僅如此,臨近首映時審片,又剪掉5分鐘,最後定為70分鐘。

  在已近成片的情況下,進行如此大刀闊斧的刪減,要下這個決心並不容易。李凱説,“摘掉一段,不僅內容需要重新結構,還涉及到解説、音樂等方方面面的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刪掉的幾分鐘畫面,可能是熬了幾天大夜拍到的,刪掉的幾句解説詞,可能是憋了許久反復推敲得來的,但最終,它們都被“狠心”捨棄,因為能精益求精卻不去做,“自己都饒不了自己”。

關鍵詞三:史料

  電影版引入不少電視版沒有的珍貴史料,錢塘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上海楊浦大橋……草蛇灰線,伏延千里,與港珠澳大橋的故事一脈相承,由“橋史”而觀“國史”,用電影藝術指導、著名紀錄片導演陳光忠的話説,“通過橋的變化來看中國人民命運的大變化”,使得整部電影呈現出一種歷史感和文化縱深感。

  港珠澳大橋,工程浩大,耗資千億,為什麼要建它?看完這部電影您或許會找到答案。中國是世界上建橋歷史最早、橋梁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千百年來,一座座雄跨在中國大地上的各種各樣的橋梁,都是中國巨變的外在縮影,其背後是中國人的智慧、能力和自信。李凱説:“通過這部電影我們想告訴大家的不是‘這是世界第一的工程’,而是‘打通壁壘走出去,山那邊是海’。”

劇照

  然而,使用史料最大的問題在於清晰度不夠,搬上大銀幕會更顯模糊,但主創並未因此棄之不用。也有人提出,使用老資料會不會讓年輕人不喜歡,但閆東堅持,因為這些故事“年輕人應該知道”,況且在看片的時候他發現,年輕人對這方面特別不僅不排斥,還非常感興趣。有年輕人告訴閆東,看片過程中仿佛在與父輩、祖輩對話,能深深感受到他們勇於攻堅克難、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壯志豪情,一種自豪感一直敲擊著自己的心。“這就是文獻的力量,真實的力量。”閆東説,這部紀錄電影“一頭連著歷史,一頭連著未來”。

關鍵詞四:後期

  “如果再做一次紀錄電影,我想我會努力抓更多細節。”李凱説。大銀幕的視覺精美度、音響衝擊力要求更高,電影后期涉及的東西比電視片要複雜得多,所有技術指標也都要相應提高。以聲音為例,封閉的空間,人對聲音愈加敏感,解説詞的減少,也令音效的作用大大增強,“你不僅要把這個空間拍下來,更要把這個空間裏所有聲音的細節都捕捉到。如果不能實現,就需要後期彌補。”

  沉管安放過程中,對講機裏傳達的各種指示音,營造了緊張的氣氛。不過據李凱介紹,由於現場收錄的聲音沒辦法達到電影的標準,這些聲音最終都是在錄音棚裏模擬配音的。要説“百變配音”的稱號,則非聲音指導郝鋼莫屬,他一個人配了多個角色。比如“0188 請你們立即離開”的海巡執法人員,他的聲音要更威嚴,而“報告,沉管下放10米”的工程師,因為熬了幾天幾夜,很是疲憊,嗓子也喊破了。不同特色、不同情感的聲音,郝鋼配得絲絲入扣,根本聽不出來,這背後的聲音竟來自同一個人。

電影《港珠澳大橋》劇照

 電影《港珠澳大橋》劇照

  李凱説,電影調色方面,“有兩個主色調,一種是海的藍色,一種是海上大型機械和工人衣服上的橙黃色,在拍攝過程中,眼睛看到最多的就是這兩種顏色。”調色的目的不是明麗亮眼,而是還原和厚重,閆東説,這是為了避免色彩給觀眾帶來的刺激和干擾,讓他們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故事本身上來。

  對於影片的動效團隊來説,他們遇到的最大的挑戰是沒有見過真正的大橋。“港珠澳大橋太長了,沒有辦法一眼從這頭望到那頭,我們也只能給動畫師們提供一些局部照片和視頻素材。”李凱説。

  如果説橋梁段還有一些資料可做參考,那麼水下的沉管什麼樣,就真的沒有人見過了。幸運的是,他們拿到了大橋施工方提供的部分設計圖和簡單動畫,以此為基礎,經過細心揣摩,反復討論修改,才成為電影上最終看到的樣子。李凱説,動畫演示也要盡可能貼近真實,“比如一些吊裝的吊具在哪個位置,有多少根繩索拉著,都是有依據的。”

電影《港珠澳大橋》工作照

關鍵詞五:票房

  進院線就免不了要説票房,閆東笑道:“進入院線實際上就是市場化、商業化運作,什麼樣的境遇都會遇到,但是我不怕,我願意接受這個挑戰。”事實上,從電視到電影,並不是一個冒險的決定,“電視版完成後,在央視和Discovery同版播出,取得很好的反饋,有這個基礎,我們才放手去做。”

  在中國電影市場,紀錄電影常常是“小眾文化”的代名詞,但閆東之所以堅持一定要做電影,是因為“這個故事值得搬上大銀幕,讓更多人知道。”在他看來,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力量,是中國紀錄片人的使命。況且如今紀錄電影的尷尬境遇正在改變,一批製作精良、立意深遠、內容紮實的優秀紀錄電影,如《我們誕生在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二十二》等,都在年輕觀眾圈子裏贏得了口碑和讚譽,票房也不再慘澹一片。這也印證了閆東一直對紀錄片的堅守。

電影《港珠澳大橋》工作照

  電視人做電影是否存在短板?閆東説,在傳播意義上,電視紀錄片人可能更有優勢,“常年和觀眾打交道、近距離接觸,對觀眾的喜好感受更直接。”對票房,他平常心以待,低調做事,不喜炒作,“我不希望我做了哪個噱頭贏得滿堂彩,我希望觀眾看到的是一個好故事。我相信這個故事的力量。”事實上,對閆東來説,用做電視紀錄片的投資又做出一部電影,已經是向前邁了一步。

 文/《中國電視報》孫蓮蓮

相關閱讀 港珠澳大橋 | 紀錄電影
我要糾錯編輯:胡悅 責任編輯:
  • 歷史
  • 科技
  • 人物
  • 經濟
  • 軍事
  • 自然
  • 文化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Android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熱點推薦更多
玄武門之變
這是一千多年前的一次政變,玄武門前,刀光劍影,短兵相接,秦王李世民從這..詳細 >
《雲遊美麗中國》
“雲遊美麗中國”是CCTV.com打造的“雲旅遊”首檔欄目,旨在幫助各..詳細 >
經典人文地理
《經典人文地理》是一個展現古老傳統,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電視欄目。它主..詳細 >
李清照
李清照,一位將婉約詞風推向極致的傑出作家,一位人生經歷千回百轉、跌宕起..詳細 >
熱點專題更多
860010-111908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