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兩個版本
“紀錄片感人的畫面往往是抓取的,而非事先設計。”
劉效禮稱自己的團隊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則勝”。“程宏、崔屹平分別帶領A、B兩大組,A組下面又分成兩小組、B組下面也分兩小組,大概七八人一組,兵分四路。”
四路兵馬按《望長城》的四個主題分工合作。第一部《萬里長城萬里長》,講述長城的軍事功能;第二部《長城兩邊是故鄉》,講述長城兩岸民風民俗;第三部《千年干戈化玉帛》,有關騎馬民族和農耕民族的融合;第四部《烽煙散盡説滄桑》,選取的是有關生態的話題。攝製組採取一路一部,一個編導負責一部,一部又分上中下三集的整體結構,這種結構在當時是比較大的創新。
“《望長城》經費主要由日方投資,共計125萬美金”。資金分配很明晰,中國長城學會5萬美元;日本提供6輛尼桑越野吉普車,兩輛中科麵包車,這些車合計經費約20萬美元;餘下100萬美元是拍攝創作經費。
“這些資金總共拍了兩部片子,一部是中國的《望長城》,624分鐘;一部是日本的《萬里的長城》,360分鐘。”兩部作品採取各自創作的方式,由於觀眾不同的審美趣味,因此兩部片子的視角和取材都截然不同。“我們主要聚焦發生在長城兩邊的百姓故事;而日方更關注是誰發現了長城,誰修建了長城,長城的功能等等。兩部作品中只有一個場面——烽火狼煙是合拍的。”劉效禮興致勃勃地介紹説,當時他們還一起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到底是烽火狼煙傳信快,還是日本的越野吉普車跑得快?結論是烽火更快。
“《望長城》中有一個飛機追太陽的場景,是在車上抓拍到的,這也成了《望長城》的結尾畫面”。同樣“不期而遇”拍到的畫面還有《望長城》的片頭:一個閃電過後,鏡頭裏出現長城的剪影,配樂清唱“一次一次地走近你,不知道我在你身邊……”當時的攝影徐海嬰抓拍下這個鏡頭後很興奮,立即告訴了劉效禮,劉效禮一看喜出望外:終於有片頭畫面了!在紀錄片的不斷創作中,劉效禮發現:“紀錄片感人的畫面往往是抓取的,而非事先設計。”
一年多後,《望長城》終於進入後期製作階段。《望長城》的粗編在國內完成,精編在日本進行。從前期策劃到《望長城》的最後出爐,總共歷時三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