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魏紀奎
兩年前的初夏時節,為拍攝5集文獻紀錄片《鐵在燒——志願軍第63軍鐵原戰記》,中國攝製組來到依然處於戰爭狀態的朝韓38線,在隨處都能見到韓美大兵演習車隊匆匆行過的韓國鐵原郡,我們開始了“鐵原阻擊戰”的尋訪之旅。這場短短13天的慘烈戰鬥,近萬志願軍將士倒在了異國的土地上。
鐵原初夏的夜晚仍然寒意襲人,近處星星點點的燈火是後來新建的城市,而遠處,那一片夜色籠罩的地帶,就是當年被戰爭摧毀的鐵原城。60多年了,當年被炮彈削平的山丘已經被林木覆蓋,在黑暗中,連綿起伏的山嶺巍然矗立,荒涼而寂靜。自從那場戰爭結束以來,這裡便一直是韓國的前沿地帶,少有人煙。
對於發生在60多年前的那場改變了歷史進程的著名阻擊戰,我們想要找到一種不同於以往歷史的講述方式。它應該不僅僅是戰略家的縱橫捭闔,不僅僅是指揮員們的殺伐決斷,甚至也不應該僅僅是前線將士們的浴血拼殺。我們想要發掘的,埋藏在歷史塵埃中的遺産,一定要有超越歷史的永恒價值存在。然而,當我們來到鐵原,我們想要找的答案卻像這些模糊的遠山一樣,似乎就在眼前,卻看不真切。
歷史事實倒是十分清晰而簡單:1951年5月27日,為掩護剛剛完成第五次戰役的志願軍主力回撤休整,志願軍第63軍24000多名將士接到死守鐵原15到20天的命令。13天時間裏,志願軍第63軍在寬25公里,縱深20公里的防線頑強阻擊,破解了“聯合國軍”快速殲滅志願軍回撤休整部隊的圖謀。
然而,隔著60年的歷史塵霧,我們該怎樣去理解和把握這次戰役的意義,怎樣去觸摸和感受當年的63軍將士在一種什麼樣的精神感召下,面對敵人的鋼鐵戰車和傾瀉而下的炮彈,用他們的血肉之軀,一次次頑強地阻擊強大敵人的進攻?戰場的硝煙已經消散,軍事禁區銹跡斑斑的鐵絲網,殘留的樹樁,炮彈碎片,這些也只能拼接成那場戰爭的模糊印象,資料館裏的戰爭檔案,也只是為那場慘烈的戰鬥提供了不甚詳盡的索引和注腳而已。在鐵原初夏的寒意中,看著殘陽漸漸隱入霧靄後的山巒,腳下這片土地上志願軍烈士們拋灑熱血激蕩起的歷史回聲似乎還不夠洶湧澎湃。
2013年10月17日, 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的一個偏僻鄉村裏,中國攝製組找到了曾親歷這場戰事的美國老兵貝文。1951年6月中旬,貝文作為美國陸軍戰史分遣隊的一名戰地觀察員,攜帶一架照相機,開著吉普車踏上了朝鮮半島這片千瘡百孔的戰場。60多年後,面對中國攝製組,這位美國老兵毫不掩飾自己對中國軍人的尊敬,他説“毫無疑問,他們打敗了美國,這個是非常了不起的”。在華盛頓,老兵沃倫·維德漢多年來一直沒有忘記當年的對手,“因為我跟他們打過仗,較量過後當然知道他們實力不凡,我知道他們很出色”。歷史在這裡猛然被掀開了一角,在採訪中,我們多次被美國老兵對中國志願軍發自內心的尊崇所震撼。似乎,原本那些有些模糊的單薄背影在當年武裝到牙齒的強悍對手眼裏更加清楚起來。
採訪九死一生歸來的志願軍第63軍老兵賈文岐時,這個問題的答案變得越來越清晰了。老人用質樸的話語娓娓道出了一代中國軍人視死如歸的情感源泉,“我們在朝鮮有一個信念,我們中國遭到日本鬼子燒殺搶掠,受過這個罪。我們就有一個信念,這種慘狀不能在我們祖國再重演,所以我們就是死也要把敵人頂回去。”
當年對手的首肯心折讓我們更客觀地認識我們的歷史,而依舊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讓我們對那個時代人們的內心情感有了更多的感受。至此,鐵原舊戰場上那些殘存的遺跡、檔案館裏的資料和數據逐漸鮮活生動起來,他們開始呼吸,説話,那些沉睡在地下多年的戰士們甦醒過來,向我們訴説著那場戰爭的慘烈,那些為了愛與自由付出的犧牲,那些未曾説出永難瞑目的熱望和期待。
所有這些,凝聚成了這部厚重的影像歷史。它不是宣傳和説教,它是在回溯,回溯到一個民族剛剛從苦難中掙扎出來時的真實感受,“遭受了百年屈辱的中國人太想保護自己的家園了”。的確,還有什麼比保護好自己的母親更重要的呢?60多年前,在韓國鐵原,中國軍人的生命像燃燒的鋼鐵,為了保衛新生的共和國,他們毅然決然地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那麼,今天的人們,看看我們的先輩是如何與強敵殊死戰鬥的,或許就是本片永恒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