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庫專題央視精品頂級首播走近真相紀錄30分CCTV9

胡勁草:我和《甲午》(一)

《甲午》幕後 央視網 2015年08月14日 10:25 A-A+ 二維碼
掃一掃,觀看精彩紀錄大片

原標題:

胡勁草  《甲午》總編導

1、選題來源和開題角度

《甲午》是一篇命題作文。

2013年底,接到領導電話,説明年是甲午年,甲午戰爭爆發120週年,中心選題策劃會上討論通過了一個選題,打算以此為契機做一部紀錄片,讓我先考慮一下,等待選題在臺里正式立項。

這個故事的背景我不陌生,它和我十幾年前做的講述大清國第一批官派留美學生的紀錄片《幼童》幾乎是同一段歷史背景的故事 。記得2002年在美國一所中學檔案館找尋留美幼童史料時,檔案管理員給我們拿出一些亞洲模樣孩子的照片,問我是否我們要找的中國留美幼童,翻看照片背面的簽名,很容易知道他們是同時期來留學的日本學生。同樣是派遣留學生,這背後是中日兩國的近代化的較量。在留美幼童故事中,日本故事被處理成一條隱線呈現。2007年為拍攝紀錄片《梁思成 林徽因》,在日本,我見識到傳説中的把中國放在顯微鏡下研究了個透的那批上個世紀初來中國考察的日本學者的工作成果,那次我們涉及的人物是翻越中國大江南北研究中國古建築的日本學者伊東忠太、關野貞。兩次創作都和日本故事擦肩而過,也讓我窺見此領域有體量龐大的可供挖掘的史料。心想,什麼時候有機會盡情翻看,講講這個故事就好。 

甲午,就是講這個故事的機會。這個看似以一場戰爭為切入點的選題,在我心裏就是為講述中日兩國近代化比較而存在的。

保存在美國中學的19世紀末期日本留學生照片 (攝于2002年美國)

保存在美國中學的19世紀末期日本留學生照片 (攝于2002年美國)

20世紀初來中國考察的日本建築史學家伊東忠太日記(攝于2008年日本)

20世紀初來中國考察的日本建築史學家伊東忠太日記(攝于2008年日本)

2、起步

2014年1月,我得到正式通知,項目可以啟動了。此時,已近春節,甲午年就在眼前,我剛剛開始準備這個叫“甲午”的節目。

我給幾位老師打電話,向他們請教此領域應該關注的人物和最新研究成果。老師們包括曾經撰寫過《海葬——大清海軍與李鴻章》的錢鋼老師,《李鴻章全集》的執行編委劉申寧老師,撰寫過《戊戌變法史事考》的茅海建老師,茅老師更是把他的博士生吉辰推薦給我,成為我在《甲午》啟動階段史料蒐集篩選過程中有力的助手。

3、閱讀準備和框架搭建

2014年春節,我揣著錢鋼老師的《海葬》,戚其章老師的《甲午戰爭新講》,姜鳴老師的《龍旗飄揚的艦隊》,陳悅老師的《沉沒的甲午》、《北洋海軍艦船志》,雪珥老師的《絕版甲午》過了一個春節,它們是我進入甲午故事閱讀的第一批書籍,這些書幫助我勾勒出這個故事大致的脈絡。而之後另有一些文獻書籍在幫我把控關注這段史實的視角和敘事語態上起了重要作用,它們包括:石泉先生的《甲午戰爭前後之晚清政局》,  日本安岡昭男先生的《明治前期日中關係史研究》,美國James McClain著《日本史》,王蕓生先生的《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還有一直被我作為工具書的蔣廷黼先生 的《中國近代史》。

閱讀過程中,甲午故事的框架開始一點一點建構起來,我試著開始進行五集的劃分,雖然和最後的成片相比大相徑庭,但飯,總是這麼一口一口吃起來的。(五集數量是根據可見的一年多製作時間預計能夠承受的體量做出的決定。)快速模糊搭建起五集的框架,一則幫助自己建立起必要的信心,另外也是要讓隨後到來的海量信息能夠有相對明確的去處。放上五個貼上大致標簽的筐子,準備分別裝東西。

作為這部紀錄片的總編導,接下來我需要顯得充滿自信地告訴隨後不斷加入《甲午》團隊的每一位成員,我們將在一塊講述一個什麼故事,同時把具體的任務分派給大家。

4、獲取史料

2002年拍攝紀錄片《幼童》是我第一次帶攝製組在國外拍攝,在美國,第一次接觸到國外史料的保存方式和獲取方式。時間過去了12年,互聯網技術的飛躍發展將歷史題材紀錄片的製作方式推到了一個新階段。以日本、美國為首的國家,史料檔案的電子化程度、公開程度、公共服務程度極大提高了史料的獲取效率,也讓今天歷史題材紀錄片的製作方式呈現出嶄新的狀態。《甲午》製作團隊中,除了傳統的攝製組成員外,另有一批成員貫穿始終的在為節目工作,他們分散在日本、英國、美國,中國的香港,台灣等地,大家通過網絡,通過微信群設置的不同小組一塊工作,直到節目播出,這個創作團隊中有不少成員至今還未曾謀面,所以我才想到用央視網的平臺,讓《甲午》隊員來個網絡“大團聚”。

當年我們需要面對一張照片用攝像機現場做推拉搖移(2002年)

 

去年春節過後,《甲午》的工作全面鋪開,組建史料搜尋團隊、組建前期攝製組,拜訪各路專家,赴國內相關歷史遺址地做拍攝前的考察,籌劃境外拍攝細節⋯⋯ 。 《甲午》節目中出現了若干海軍史研究會成員,這支民間學術力量在此領域的研究成果和他們對節目製作的深度參與無疑成為這部紀錄片能夠以目前這種方式呈現的最大功臣。海研會成員對英國史料的探尋發掘,對日本史料的研究,對北洋海軍遺物的找尋工作,所有這一切對於電視節目製作來説,是替我們做了一次前前期工作,我無法想象如果沒有他們事先做的大量工作,我們呈現的《甲午》將會是什麼樣子。(《甲午》海研會成員的故事,將另文講述)

前期赴威海考察 (威海的高洪超老師帶領我們看炮臺遺址)

前期赴威海考察 (威海的高洪超老師帶領我們看炮臺遺址)

前期赴劉公島考察(戚俊傑老師給我們講解濟遠艦殘骸打撈)

前期赴劉公島考察(戚俊傑老師給我們講解濟遠艦殘骸打撈)

5、前期拍攝

去年六月底,《甲午》正式開機。英國,大請海軍外購軍艦和派遣留學生的故事發生在這裡,有了建築師張黎源2012年留英期間做的細緻的前期調研工作,有了在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戰爭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的邵君昱屢次被我們逼到倫敦國家檔案館翻找檔案資料,英國的拍攝十分順利。 ( 邵博士又正被逼著寫倫敦查資料幕後故事,敬請期待!)

赴英拍攝小組

赴英拍攝小組

邵博士(左一)領著我們在倫敦國家檔案館拍攝

邵博士(左一)領著我們在倫敦國家檔案館拍攝

七月底,我們開始威海和旅順拍攝的時候,正是甲午戰爭中第一場海戰豐島海戰爆發120年紀念日,國內媒體對甲午戰爭120年報道從那時轟轟烈烈開始了…… 我們剛到劉公島,那種感覺十分尷尬,此地此前已經被無數無數家媒體訪問過的地方,得有多大自信才好意思和當地説,我們又來了。手機中不斷會收到朋友發來的有關各種甲午報道的鏈結,去年國內媒體關注甲午之熱有點出乎意料, 相對同行,我們動手太晚了。不過嘛,事情得看好的方面,你正在潛心研究這個話題時,所有媒體的報道是在幫助你重新衡量你所佔有的史料的價值,同時,那些有價值的觀點會瞬間刺激你的神經。 

來自劉公島的獨家報道,颱風之中沒有遊客的劉公島

來自劉公島的獨家報道,颱風之中沒有遊客的劉公島

八月初,我和攝製組到日本的第二天,手機中收到朋友發來的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在南方做的一次演講,他提到在甲午年接受了無數中國媒體的採訪,只有一家來自日本的媒體,日本記者對他説,這次中國對甲午的報道似乎和以往不太一樣,以往控訴居多,這次更多是中國人的自我反思。他説,我們日本人對這個比較警覺…… 日本記者的這段話猛地刺激了我 —— 甲午戰爭,日本?

採訪日本教授池田憲隆

採訪日本教授池田憲隆

第一位日本專家的採訪,研究日本教育史的犬塚孝明教授,我問了一個問題,“甲午戰爭在中國很受關注,在日本,普通公眾還有沒有什麼印象?”聽罷我的問題,教授很疑惑地看了看身邊的朋友,然後説,“除了幾位研究人員,沒人關注吧。”我覺得自己當時被猛擊了一下。 我們抵達日本時,正值八月國內媒體甲午報道鋪天蓋地之時,在那場被我們“牢記不忘”的戰爭的對手國度,冷清如此。之後,我把這個問題給了每一位採訪的日本教授,研究歷史的大谷正教授反問我,“中國老百姓關注這場戰爭嗎?”,原田敬一教授説,“我的學生裏面沒有人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於是,我決定在日本增加一段“街採”,“知道甲午(日清)戰爭嗎?從哪知道的?知道那場戰爭怎麼打起來?”,幸好我們選擇的地點是大學校園,否則大街上是沒有人會搭理我們。這個目前被用在全片開頭的段落,是我在日本“深受刺激”後做出的決定,一個目的,希望甲午不要冷冰冰地存在於120年前。

在東京做街採

在東京做街採

而這個開篇呈現的“牢記”和“遺忘”的故事原不如字面上看過去那麼簡單,隨後它成為每個來到《甲午》組的成員都會聽到的故事,成為他們自己可以直接參與回答的問題,也終於成為貫穿整個創作過程中大家越來越頻繁爭執和討論的話題…… 這是我想要的歷史紀錄片。

 

  • 央視紀錄片
  • BBC 專場
  • 美國國家地理專場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