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21世紀經濟報道:需要適當糾偏民族金融保護論

 

CCTV.com  2010年06月03日 15:0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內容速覽]  NBI 經濟數據 銀聯 VISA 經濟安全 金融 BIN 銀行卡組織 可競爭市場 央行

  可以擴大市場自由來造成新的壓力

  本報評論員郭 凱

  近日,VISA國際向全球會員銀行發函,8月1日起凡在中國大陸境外受理帶VISA標誌的雙幣種信用卡時,不論刷卡消費還是ATM取現,都不得走中國銀聯的清算通道,否則VISA將重罰收單銀行。VISA國際解釋其原因是防止客戶的交易數據洩露,給客戶帶來極大的風險。

  有趣的是,VISA國際給出的理由同中國銀聯等國內金融勢力排斥VISA在國內勢力延伸的話語是相近的,後者給出的理由也是,一旦國內對VISA開放清算渠道,國外巨頭將輕而易舉地拿走很多重要經濟數據,從而威脅經濟安全。當然,還有另外一個交口相傳的藉口,就是“民族金融保護論”。中國銀聯在過去反復強調,VISA和萬事達具備強大的競爭力,他們經常舉出例如中國台灣地區梅花卡在VISA衝擊下的慘澹命運,以及英國access和澳洲bankcard的潰敗。

  VISA是美國銀行夥同其他銀行發起,隨後更多的銀行加入,就像一個不斷擴大的俱樂部一樣,他們建立起美國境內業務的NBI和美國境外業務的IBANCO,前者就是VISA美國,而後者就是VISA國際。而萬事達則是另外一群銀行發起的,為的是對抗VISA。但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經濟學家Edward Lazear所説的“股東面目的消失”,原先那些銀行股東因“俱樂部會員”的擴展而沒有統一的聲音,因音色繁雜而變成了無法清晰入耳的噪音,一種“超股東格局”於是形成。

  中國銀聯的起源靠了行政力的推動,具有毋庸置疑的壟斷性,不過它跟VISA一樣,“股東面目也是消失”的,否則無法解釋中國銀聯在過去“跨行查詢收費”和“深圳POS機收單市場收費”兩大風波中的角色,中國銀聯都是和其會員商業銀行之間進行“爭利”,銀聯希望創造出更多的平臺收費機會,或者獨佔某個領域的收單市場來獲取利益最大化,而股東和消費者則是“埋單方”。

  VISA曾跟銀聯“亦師亦友”,VISA開設中國第一家銀行卡研究中心,2002年成立的銀聯和一些商業銀行大批人才受教於此。銀聯的基建、各地金卡中心的整合和銀行卡互聯互通技術都受VISA的指導,但VISA在2003年就指出,銀聯具有擴張性,是一個不能低估的對手。不過VISA還是希望能夠利用銀聯的合作能夠擺脫銀聯,單獨在國內建立網絡和發卡的機會。VISA和萬事達都讓銀聯能夠使用他們的BIN碼(清算通道的標識),只需要交納BIN碼使用費用,結算渠道實際上走銀聯,這是一種策略性的交換,但是VISA看到“交換策略”似乎總是無法撞破“民族金融論”,相反它看到巨大卡量的銀聯在國際市場的快速擴張。中國出口人員旺盛的消費力,以及中國鉅額的外匯儲備,老百姓在海外不花外匯,用人民幣境內買匯,然後再還給海外銀行,這相當於銀聯用人民幣業務推動了海外渠道。於是,VISA將銀聯在海外的“實際結算渠道權”取消了。

  從某種意義上説,這種衝突是不可避免的。目前銀聯的狀態已經跟台灣地區的梅花卡和bankcard非常不同,它們龜縮在本土市場,而它們的經濟又是外向型經濟,有大量的境外需求,所以區域的狹窄導致很容易被VISA等巨頭打敗。至於説“解禁”VISA會造成重要經濟數據的洩露,這明顯是“託詞”。因為銀行卡組織的信息主要是現金和消費信息,這在金融數據裏面是保密度很低級的信息。最重要的是資金挪動的信息,國內是由央行掌控的資金劃轉和結算平臺來操作,跟銀行卡組織無關。所以,無論是VISA的客戶數據利益還是銀聯的經濟安全,都不用太相信,我們認為,為了保持市場的可競爭性,可以有序地讓國外巨頭建立國內渠道。就像鮑莫爾“可競爭市場理論”所刻畫的那樣,不需要重建一個新銀聯來保持競爭,因為可以擴大市場自由來造成新的壓力。

責編:李艷菲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