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江澤民十數次在特區發展關鍵時刻給予親切關懷悉心指導 提出重在“發展”的特區理論

 

CCTV.com  2010年08月25日 10:5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1995年,江澤民同志在蓮花北村住宅小區與群眾親切交談。

  江澤民是最早參與創辦經濟特區的領導者之一,對深圳特區的關心、關注、期待,早在特區成立之初就開始了。他先後十數次來到深圳視察指導工作。從東門步行街到南嶺村、蓮花北村,從中興、康佳等企業再到華僑城,到處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他給深圳的支持和關心,是具體而實際的,深圳經濟特區十周歲生日和二十周歲生日之際他都曾專程來到深圳祝賀。”採訪中,中央文獻研究室第四編研部副研究員張明傑告訴《瞭望》新聞週刊,在特區事業發展的重要轉折時期,江澤民勉勵深圳經濟特區“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努力形成和發展經濟特區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參與創辦經濟特區

  張明傑介紹説,早在1980年至1982年,江澤民擔任國家進出口委員會、外國投資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期間,在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兩委”主任谷牧的具體指揮下,做了大量細緻的工作。

  比如,江澤民曾多次赴廣東、福建兩省,投身於經濟特區的選址、規劃,千方百計地協調解決經濟特區在創建過程中遇到的諸多難題;他積極參與在廣東、福建兩省實施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和制定《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的工作;他率領代表團出國考察出口加工區,總結國際上的成功經驗,為我國經濟特區建設和制定系統的特區政策提供重要的參考建議和依據。

  “可以説,江澤民站在改革開放的第一線,直接參與創建經濟特區的決策和實踐,為經濟特區的創建作出了重要貢獻。”談及特區創建之初面臨的最大難題和突破,張明傑分析説,最大的難題就在於改革開放初期僵化的思想觀念、傳統的體制機制等障礙,“解放思想、大膽創新”是創辦經濟特區的關鍵所在。

  在國務院原副總理李嵐清撰寫的《突圍——國門初開的歲月》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生動地展示出特區創建之初的艱辛:

  1980年8月8日下午,江澤民去深圳蛇口工業區視察。蛇口的對外開放和發展給他留下深刻印象,與工業區負責人座談後,針對工業區遇到的許多困難和問題,江澤民指出:“我們在四化建設中確實碰到許多問題。我認為有些是認識問題,因為特區是個新事物,而我們長期閉關自守(也有外國長期對我封鎖的影響),對國外新情況缺乏了解,因此,想的,做的,常常是老框框,這些認識問題,我認為是可以原諒和可以説服的;但也有屬於封建主義甚至封建割據的問題,有些單位大權在手,不照他們的舊框框辦,怎樣説他都不同意,對這種封建割據,則要做必要的鬥爭。”

  引領經濟特區高速發展

  “如果説,沒有鄧小平就沒有經濟特區的創建,那麼也可以説,沒有江澤民,經濟特區就不可能有新的高速發展,更沒有今天的輝煌成就。”張明傑説,回顧江澤民關於深圳的講話,都很有針對性,解決了一些相當重要的問題。

  1990年6月,在江澤民主持中央工作一週年前後,他親自到深圳作了三天的實地考察。他充分肯定了經濟特區十年的成就,提出要繼續把特區辦好,發揮在改革開放中的“排頭兵”作用。同年11月下旬,江澤民出席了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十週年的慶祝活動。在11月26日的招待會上,他發表了重要講話:

  “經濟特區建設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證明,創辦經濟特區的實踐是成功的,實行改革開放的總方針是完全正確的。它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豐富了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經濟特區要在過去十年成就的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不停頓地把各方面工作推向前進”;“經濟特區的有關政策,黨和國家要保持其穩定性和連續性,並在實踐中逐步完善”;“我們可以滿懷信心地期望,再過十年,當經濟特區慶賀它建立二十週年的時候,將會創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更大成績,將會更加生機勃勃。”

  1994年6月,江澤民來到深圳,針對社會上“特區還能不能辦下去”的疑惑,他指出:“我認為有必要代表黨中央、國務院鄭重地加以重申:中央對發展經濟特區的決心不變;中央對經濟特區的政策不變;經濟特區在全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不變”。

  他還説:“要把發展經濟特區貫穿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基本實現國家現代化要搞多久,經濟特區就要搞多久。”江澤民這樣一番斬釘截鐵的講話,使“特區消亡論”沒有了市場,避免了一個大的反復,給特區幹部群眾以極大信心和鼓舞。

  1995年,江澤民又一次來到深圳考察,不僅重申中央對特區“三不變”方針,還就今後如何進一步辦好特區發表重要講話,提出特區要“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他指出:“隨著全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經濟特區的特色也要相應地隨之發展。今後主要應通過深化各項改革、調整經濟結構、自主創新技術、加強全面管理、提高人員素質、完善投資環境、增進經濟效益、健全法制規範,使整體經濟水平再上一個臺階。”這些指示,為特區建設和發展起了重大的指導作用。

  2000年2月22日,江澤民到深圳視察時指出:“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這是很了不起的。越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越有必要在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在發展較快地區的幹部群眾中開展‘致富思源、富而思進’的教育活動。”對經濟特區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0年11月,江澤民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二十週年慶祝大會上對經濟特區未來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説,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經濟特區要認真總結成功經驗,抓緊解決存在的問題,繼續“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努力創造新的業績,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重在“發展”的特區理論

  “對於鄧小平經濟特區建設思想,江澤民是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地豐富和發展”,張明傑分析,如果把鄧小平經濟特區建設思想與江澤民經濟特區發展思想加以比較,可以發現,鄧小平經濟特區建設思想重在“建設”,而江澤民經濟特區發展思想則重在“發展”,兩者是一脈相承的。可以説,正是在多次視察和支持深圳的過程中,江澤民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經濟特區發展理論,系統地解答了新形勢下經濟特區的進一步發展問題。

  其一,提出經濟特區“三個基本不變”的原則。

  1992年後,全國迅速形成了沿海、沿江、沿邊、沿線多層次、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在全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條件下,特區還要不要特下去,特區如何特下去,特區將負有什麼樣的使命,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正是基於上述考慮,江澤民于1994年6月考察珠海、深圳等地時,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對特區以後的發展提出“三個不變”的重要承諾,並強調:“要把發展經濟特區貫穿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基本實現國家的現代化要搞多久,經濟特區就要搞多久。”由此,特區的使命已從為市場經濟探險而逐步轉變和升級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開路,發展經濟特區,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其二,提出經濟特區“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的發展途徑。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使經濟特區開創初期優先進行市場化改革的政策優勢有所減弱。江澤民在重申“三個不變”的同時,針對特區如何特下去,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的講話。

  1994年6月,江澤民在要求“經濟特區要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的同時,強調“增創新優勢,既包括增創經濟優勢、物質文明優勢,也包括增創精神文明優勢、思想政治優勢、社會全面進步優勢”。通過創造優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提高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這就要求特區人民抓住機遇,積極調整經濟結構,迅速推動産業升級,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産業,使特區成為高新技術産業基地;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綜合素質。

  其三,提出經濟特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發展目標。

  2000年11月,江澤民在深圳要求特區人民認真總結成功經驗,“繼續‘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努力創造新的業績,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這是歷史賦予特區的新的光榮使命,為特區進一步發展明確了目標。

  “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就是要特區“&&加快體制創新,率先為全國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積極探索和實踐”;“&&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在加快結構調整和産業優化升級、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上創造新鮮經驗”;“&&增強服務全國的大局意識,加強與內地的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支持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始終不渝地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強黨的建設,不斷提高黨組織的戰鬥力和凝聚力,增強拒腐防變的能力”。

  經濟特區擔負著為中國從經濟現代化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全面現代化開路的使命。這裡,江澤民不僅指出了現代化的內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現代化),而且指明了現代化建設的途徑(體制創新、科技創新、産業優化)、方針(兩手抓)和保證(黨的建設)。

  因此,從本質上講,江澤民為特區、為整個中國指出了一條現代化之路,一條從經濟現代化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現代化的道路:就是要靠提高自身素質、增加自身的競爭能力,使中國走向現代化。記者 袁元 實習生 唐茵

責編:王玉飛

1/1

  相關鏈結: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