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經濟特區再出發

 

CCTV.com  2010年08月25日 10:4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實踐證明,經濟特區的成立,為我國改革開放及經濟騰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證券報記者23日採訪了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教授袁鋼明、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和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這幾位專家對經濟特區的歷史貢獻和發展前景作出了各自的解讀。

  改革開放的橋頭堡

  中國證券報:您如何看待設立經濟特區這一政策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影響和歷史貢獻?

  袁鋼明:深圳特區的建立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在治理通貨膨脹方面,提供了從價格放鬆到工資放鬆的成功經驗。深圳特區剛建立的時候,就出現了中國放活經濟之後的通貨膨脹問題。放活價格就要同時提高工資,工資提高後,人們的購買力增強,價格就會隨著需求的提高而進一步上漲。深圳這一步做得很好,既放活了市場,又保持了穩定。

  在全國供給還不充分、生産不太活躍的情況下,先放開少數地區,使全國的物資向少數地區流動,通過市場的流動關係來解決物價上漲的問題。先從少數産品,如小日用品再到大家電産品,最後到生産資料,這種方式為控制通貨膨脹、放鬆流通的漸進式改革提供了一個成功的經驗。

  其次,貨幣的放鬆直接關係到對外開放。深圳特區最先實行貨幣使用的靈活政策,為未來人民幣的自由流通等改革創造了非常良好的條件。

  劉元春:從歷史來看,成立經濟特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橋頭堡,首先是在根本上宣佈了中國的改革意向。第二個重要方面是宣佈了中國未來外向型經濟增長方式的覺醒。這兩個方面為中國近30年的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發展模式奠定了基礎。

  左小蕾:成立經濟特區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走出去和引進來兩個方面。深圳特區的特點是做了第一輪的開放,即對外出口。上海作為首批經濟特區之後的代表城市,其特點是將外資引進來。這兩大開放過程的最大影響是形成了製造業的中心,如汽車等行業。在這樣的開放政策下,各行各業進入中國。由於中國勞動力的優勢,東南亞以及發達國家出現了第二輪轉移,如汽車、計算機零件甚至波音飛機的零件的生産都轉移到中國。中國成為製造業中心的同時,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也帶來了非常明顯的經濟增長的效果。

1/2

  相關鏈結: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