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深圳特區30週年成就述評:回眸春天故事 譜寫發展新篇

 

CCTV.com  2010年08月24日 16:3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深圳經濟特區,8月26日將迎來30周歲生日。

  30年前,與香港山水相連的深圳還只是個貧窮落後的邊陲漁村,在地圖上難覓其蹤;30年後,這裡已崛起為繼上海、北京、廣州之後經濟總量全國第四的現代化大都市,創造了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跡。

  30載滄桑巨變,30年勇立潮頭。深圳特區的探索與實踐,是我國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精彩縮影。

  從邊陲小鎮到大都市 “深圳速度”創造世界城市化發展奇跡

  30年,彈指一揮間,但對深圳羅湖區羅芳村的村民而言,這是改變命運的年代。

  羅芳村與香港一衣帶水,深圳河在這裡形成了一道十米多寬的淺灣,一座小橋連接兩岸。橋那頭的香港新界也有個羅芳村。

  “之所以有兩個羅芳村,是因為香港那邊的村民幾乎都是改革開放前從深圳羅芳村逃過去的。”在羅芳村生活近30年的社區工作站站長鄒有志介紹説,從1950年到1969年,深圳羅芳村有600多人逃到香港。

  改革開放前深圳之所以逃港成風,是因為深圳和香港差距太大。以種水稻為主的深圳羅芳村村民年人均收入只有130多元,而對岸的香港村民每年能賺13000多元,相差100倍。而如今,羅芳村成了“戶戶小樓房”的致富村。

  羅芳村的變遷,只是深圳特區30年發展奇跡的一個縮影。

  1980年的深圳僅有3萬多人口、兩三條小街道;到2009年,人口超過1400萬的深圳GDP已達8201.23億元,GDP比1979年增長979倍,年均遞增25.8%。

  改革開放令壓抑已久的生産力得以解放,迅速爆發,深圳到處充滿了活力與激情。1984年,中國第一高樓——160米高的深圳國貿大廈封頂,創造了“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國貿大廈也因此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徵”。

  30年來,深圳憑藉這種令世人驚嘆的“深圳速度”,利用毗鄰香港的獨特優勢,率先吸收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大膽“走出去”利用全球市場和全球資源,闖出一條開放發展之路。

  作為深圳最早對外開放的口岸,連通香港、全長不足50米的“羅湖橋”,成為30年來深圳對外開放、走向世界舞臺的見證。

  1979年底,香港妙麗集團董事長劉天就搭著自行車過羅湖關,在深圳開建全國首家合資酒店。

  同一年,泰國農牧業大王謝國民率領正大集團進入深圳,取得了深圳市“001號”中外合資企業營業執照——深圳正大康地有限公司,成為深圳特區最早、最大的外商投資項目。

  1985年,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深圳分行在國貿大廈開業,新中國成立以來獲准開業的第一家外資銀行分行就此敞開了大門。

  1996年,全球最大零售企業美國沃爾瑪登陸深圳,展開在東方古國新商路上的探險之旅。

  ………

  開放是深圳的發展之源。30年來,深圳市累計吸收外商直接投資456.2億美元,平均每年遞增27%,高於同期經濟增長速度。截至2009年底,世界500強中已累計有167家企業在深圳投資。

  改革開放前,每年通過深圳口岸入出境人員僅500人次,2009年已增至1.85億人次,深圳市的出口額從1979年的0.09億美元增長到去年的1619.79億美元,連續17年居全國城市第一。

  深圳在全國率先把“走出去”作為城市發展的重大戰略,對外直接投資遍佈世界105個國家和地區,迄今已累計核準建立境外企業740家。

  深圳從最初的“三來一補”加工製造業起家,不斷壯大經濟實力、推動産業升級,逐步形成了特色鮮明的高新技術産業、多層次資本市場比較完善的金融産業、連通國際輻射內地的物流産業、與科技金融緊密結合的文化産業等四大支柱産業,涌現出了華為、中興等一大批全球知名的大企業,“設計之都”等各種頭銜彰顯其在世界舞臺的影響力。

  今天的深圳,一棟棟嶄新的高樓大廈展示著這個年輕城市的朝氣與活力,在鱗次櫛比的高樓掩映中,曾經的地標建築國貿大廈已顯得有些陳舊,它的高度早已被地王大廈和正在建設的京基大廈相繼超越,但它所象徵的“深圳速度”卻仍激勵著深圳人在改革開放的征程上不斷超越,續寫奇跡。

1/3

  相關鏈結: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