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學者縱論“中國宏觀經濟展望與走勢”
■本報記者 王繼高
中國經濟新聞網訊:“2011年是中國‘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把握短期經濟增長和長期經濟穩定之間的平衡,將是宏觀經濟面臨的主要挑戰。中國經濟今年能否開好局?取決於我們能否有效地分析國內外的不確定因素。”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專欄)19日在主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時説。
在其主持的以“中國宏觀經濟展望與走勢”為主題的單元,與主持人一樣,演講嘉賓也都提到了中國經濟面臨的來自國內和國外的挑戰,特別是國內的通脹。
“怎樣把握控制貸款投放的力度?怎麼樣把握好數量工具與價格工具的運用?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同時,怎樣避免加劇投資過熱和擴大財政赤字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關注。”吳曉靈説。
樊綱(專欄):通脹提醒中國提高能源效率
“中國今後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加快提高能源效率,認真思考糧食安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説。
中國去年年度通貨膨脹是3.3%,月度通貨膨脹曾經達到5%,與之前相比都不是很高,但民眾為何反應非常強烈?樊綱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這次通貨膨脹和房地産市場一定程度的泡沫相關,所以很多人談價格時,實際上談的是貨幣能買什麼東西,很多時候他談的是房價。第二,中國這些年來收入差距在不斷拉大,70%的低收入階層主要的消費大部分還是食品,因此整個CPI雖然不高,但是食品價格漲10%時,佔比較大的低收入階層感覺就會非常明顯。
“首先是因為貨幣太多了,流動性太多了,一個重要的背景是因為2008年底到2009年中國第一次採取了所謂寬鬆的貨幣政策,多發了很多貨幣。加上2009年當貿易開始恢復之後,儘管中國的貿易順差在減少,但是投資大量增加、外資流入增長大幅度提高。”樊綱説:“儘管2010年中國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但貨幣增長在2010年進一步加速。”
他認為,大貨幣量是造成通貨膨脹壓力的一個重要源泉,但這並不是説中國無法控制通貨膨脹,因為央行可以通過貨幣回收政策和對衝政策把一部分貨幣鎖定,目前中國的貨幣量中有30%是鎖定不能流通的。
“正是這些政策,加上利率的調整等,回收了大量的貨幣,使流動性過剩的問題得到了改善,這也是我們預期今年通貨膨脹率會穩定在4%以下的原因。”
此外,過去20年一直到現在,M2(廣義貨幣供應量)供給目標的增長速度一直大大高於GDP實際的增長速度,這就使得中國貨幣供給長期大於實際需求。過去由於中國正在進行市場化,可能需要更多的貨幣來實現轉軌,但現在已經到了調整這種政策的時候了。“如果這方面能夠加以調整的話,使得中國貨幣增長速度進一步放慢,通過提高貨幣效率、加快貨幣的運轉,逐步降低準備金率這樣的方法才能使中國逐步恢復到相對平衡的軌道。”
除了貨幣的問題,樊綱説,這次的通貨膨脹有很大的因素是受到外部影響。首先是QE2(美聯儲的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提高了美元貶值和商品價格上漲的預期,使石油和其他商品價格進一步上漲。此外,由於天氣和石油價格的上漲,世界生物能源的生産大幅度提高,從而推高了世界糧價,也推動了中國食品價格的上漲。因此,中國今後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是加快提高能源效率,第二是認真思考糧食安全。
劉遵義:下調GDP目標體現中國重視質的增長
中投國際(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遵義認為,“十二五”規劃下調GDP增長目標是非常積極的現象,反映出中國政府進一步強調經濟質的增長,而不是量的增長。
最近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將經濟增長預期指標從此前的年均增長7.5%下調為7%,劉遵義認為這反映了中國政府的決心,進一步強調經濟質的增長,而不是量的增長。“這個目標最大目的是實現經濟增長的轉型,從外向型的經濟增長變成內需型的經濟增長。同時也強調了創新對於發展的作用。我覺得這完全可以實現。”劉遵義説。
他認為,GDP增長目標的放緩是非常積極的現象,下降可能對就業的影響不會那麼嚴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仍然非常強勁,還是兩位數的增長,這就指出了中國居民消費的巨大潛力。
劉遵義對中國的經濟增長前景,尤其是“十二五”期間的表現表示樂觀。“‘十二五’規劃的目標比較容易實現,絕大多數目標甚至會超預期完成。中國的GDP可能會有8%的增長速度,而且能夠把通脹控制在4%左右,我對這些目標比較樂觀。”
對於通脹,與樊綱的觀點不盡相同,他認為,中國的産能過剩比較普遍,如鋼鐵、水泥、玻璃等,因此在這些貨物價格上不會出現非常大的通脹。“CPI的上升絕大多數都是因為農産品價格的上升,對農産品價格的波動從貨幣政策方面很難有所作為,所這也是非常自然的現象,必須學會適應這樣的週期。”
此外他分析,尤其是農産品的存貨會對價格有所影響,中國的糧食儲備非常充分,這有利於穩定價格;在資産價格方面,雖然有一些泡沫,但可以得到抑制。
“我覺得最關鍵的是,要給房地産市場提供非常穩定的,而且是大家都能夠承受得起價格的房屋供應,最關鍵的是控制資産的價格,這樣就能降低價格的上升勢頭。”劉遵義説。
邁克爾 斯賓思:新興經濟體保持高速增長不是奢望
“我想在未來,新興經濟體經濟高速增長持續下去不是奢望。當然發達經濟體在北美和歐洲的復蘇乏力,會對各國的增長目標都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邁克爾 斯賓思對中國等新興未來的發展趨勢表示樂觀。
提到中國,他稱雖然目前中國宏觀經濟狀經濟體況不錯,但也有一些挑戰。“控制資産泡沫和通脹是很大的挑戰,當然我認為它是可以被控制的。還有那些相對來説不受限制的資本流入,也會在某些領域改變一些競爭的態勢。”
“中國的生産率在不斷地提高,實際工資和産出迅速地復蘇;同時,家庭實際可支配收入在GDP中所佔的比例也不斷提高,這些都是中國未來能夠順利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邁克爾 斯賓思説。
他認為,從全球環境來看,中國已經帶領著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經濟體從危機中很快地走出來,但是美國、歐洲和日本等一些發達經濟體的增長依然乏力,而且發達經濟體在復蘇過程中積累了很高的公共債務。
對於美國,他認為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在增長和就業方面出現了很大的分化,過去20年所有美國就業累積的增加量都是在非貿易部門,如今那些和貿易有關的或者高附加值産業的就業情況還不錯,但在非貿易環節當中,低附加值産業已經無法貢獻就業了。
“在主權債務危機發生後,我們看到在西班牙等其他南歐國家也出現了危機,美國的債務推動了包括資産價格泡沫在內的新一輪泡沫。但是目前還沒有進入特別危險的境地,我們不能夠把宏觀穩定和財政狀況的相關聯絡完全拆除。” 邁克爾 斯賓思説。
此外,邁克爾 斯賓思認為,美國貨幣政策或非常規貨幣政策對全球宏觀經濟和金融體系也造成了的影響,尤其可能在發展中國家經濟體、新興經濟體的資本流入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問題,加大了他們在商品價格和通脹方面的壓力。
邁克爾 斯賓思提醒,全球經濟的投資率出現了過去半個世紀以來非常大的下滑趨勢,尤其是發達經濟體與發展中經濟體相比,投資率要低得多,“未來發展中經濟體要舉起大旗了,發展中經濟體未來可能要增加20%的投資率,要不然我們可能出現的就是資本短缺而不是資本氾濫”。
責編:李芮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