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經濟 > 宏觀

十八屆三中全會:試水改革前沿 對外開放升級

發佈時間: 2013年11月12日 14: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

  中新社記者 董冠洋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在即。在開放中成長起來的中國經濟,正在步入改革攻堅和突破升級的關鍵時點。作為過去30年間支撐中國經濟發展“奇跡”的支點,探索更高水平的開放在新一輪改革中被寄予厚望。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貿易體,中國經濟的動向牽動著世界的神經。就在三中全會進入倒計時的“敏感時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日再次釋放堅定信號,強調中國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中國越發展,就越開放,中國開放的大門不可能關閉。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事實上,自35年前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改革開放的大幕,中國擴大開放的探索便從未停止。從1979年試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到1992年沿邊、沿江、內陸省會城市全面開放,再到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從政策性試點到制度性融合,中國形成了全方位、高層次的開放格局。

  然而近年來,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隨著人民幣匯率升值、勞動力成本提高、貿易保護氾濫、歐美重啟再工業化,中國以取消關稅壁壘、擴大加工出口為核心的原有開放模式紅利將盡,培育新的“開放高地”箭在弦上。

  “上海自貿區就是一種‘更高水平開放’的探索”,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所長李健告訴中新社記者,試驗區是重要的頂層設計探索,意義堪比中國上世紀80年代開放沿海、90年代鄧小平南巡、2001年加入WTO的三次擴大開放。

  今年9月底,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這塊被寄予厚望的改革開放“試驗田”,以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和準入前國民待遇為亮點,致力於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擴大投資領域開放、推動貿易轉型升級、深化金融領域開放創新。

  與此前深圳和浦東利用稅收土地等政策“胡蘿蔔”吸引外資不同,試驗區通過系統性改革放寬限制、釋放空間,構建起一個“自由牧場”。從這個角度來説,中國的開放模式開始由“授惠激勵”向“改革激勵”實質性升級。

  作為涉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試驗區通過在局部率先突破改革阻力,如推行人民幣資本項目下可兌換、推動金融服務業對符合條件的民營資本和外資金融機構全面開放等,為全國積累了擴大服務業開放、推動政府管理從審批制向備案制轉變的經驗和信心。

  當然,在“試驗田”之外,中國也正著力打造公平法治的“大氣候”。在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習近平向世界承諾,中國將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法律法規,為各國在華企業創造公平經營的法治環境。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亦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向企業家明示,政府要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侵犯知識産權、搞假冒偽劣,實際上是破壞市場公平競爭的行為,要毫不猶豫地予以打擊。

  除了深耕國內環境,在中國更高層次的開放圖景中,進出口的升級自然是題中之義。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受困于外需不穩、內需不振的現實,中國外貿經歷著寒暖交織的大起大落。今年9月,中國進出口增速從7、8月份的高於7%回落至3.3%,出口甚至再現負增長。

  “要實現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我們的出口也要上檔次”,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告訴中新社記者,高鐵、第三代核電技術、北斗衛星導航系統、4G移動通訊等高端技術,都可以成為中國出口産品升級的“領頭羊”。

  與此同時,在WTO談判陷入僵局,全球貿易體系日趨碎片化的今天,旨在升級對外經貿的“領導人經濟外交”也已悄然展開。數月中,習近平訪問中亞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李克強出訪東盟倡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加之中國已與20個國家地區簽署的自貿協定,以及中日韓自貿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等6個談判中的自貿協定,中國“合縱連橫”的對外經貿升級版已初具框架。

  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開放是試水改革的前沿。下一個五至十年,世界將迎來一個怎樣的中國?人們期待在即將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看到更為清晰的圖景。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