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張茉楠(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主任)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2.3%,儘管比上月2.7%的下降幅度有所收窄,但已是連續第17個月為負。
由於上遊生産者出廠價格指數被壓制,下游消費者價格指數自然也沒有太大壓力。PPI的持續下滑凸顯出中國實體經濟面臨的困境:二季度GDP增速為7.5%,這是中國經濟2012年6月以來連續第五個季度低於8%水平。此外,反映實體經濟的工業生産、製造業投資,以及商業流通數據等都比較疲弱。
實體經濟所表現出的困頓,除了長期以來賴以高增長的要素基礎以及國際大環境正發生趨勢性改變之外,更主要原因則與金融危機以來,中國持續加杠桿之後被迫“去杠桿”壓力加大有直接關係。
數據顯示,2005~2012年,中國非金融部門(居民部門、非金融企業部門和政府部門)債務佔GDP比率整體呈上升趨勢,其中企業部門的問題尤為突出。
而進一步的結構性分析,越是那些産能過剩的行業,其資産負債率越高。今年以來,産能過剩進一步蔓延,不僅傳統産業,就連風電設備、多晶硅等部分新興産業也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産能過剩”。數據顯示,風電行業2012年末資産負債率同比上升了2.02個百分點,21家上市公司平均資産負債率為52.96%。
在這樣的背景下,較高的債務水平根本無法維持,迫切要求債務清償,這就是美國經濟學家費雪提出的所謂“債務-通縮”,即經濟體在過度負債條件下,遇到衝擊後,債務與緊縮相互作用,産生導致經濟下滑的機制。
而另一方面,産能過剩加速企業利潤增速下滑,虧損面不斷擴大導致賬款構成比例上升、賬款週轉率下降等風險開始顯露,PPI持續下降正是“債務-通縮”機制的突出表現。預計“去杠桿化”與“去産能化”雙重壓力還將導致PPI持續低迷,實體部門需求萎縮情況短時間很難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