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廣網北京5月8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海關總署今天發佈今年前4個月我國外貿情況,其中4月貿易轉為大幅盈餘180多億美元,進出口年率增幅都超預期加速。
海關統計顯示,4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2.23萬億元人民幣,扣除匯率因素,增長15.7%。其中出口1.17萬億元人民幣,增長14.7%;進口1.06萬億元人民幣,增長16.8%;貿易順差1145億元人民幣、約合181.6億美元,跟3月份的逆差8.84億美元相比明顯好轉,也明顯好于預期。據海關統計,前4個月,中歐雙邊貿易總值1681.6億美元,下降1.3%。中美雙邊貿易總值為1597.4億美元,增長9.4%。前4個月,內地與香港雙邊貿易總值為1505.9億美元,增長66%。同期,我國與東盟雙邊貿易總值為1389.7億美元,增長18.1%。另外,中日雙邊貿易總值為979.8億美元,下降8.5%。專家分析,由於二季度是企業傳統的開工旺季,因此推動4月進口同比增速繼續保持增長。出口方面,因為歐美需求復蘇對新興市場的出口增速進一步走強,而有所增長。
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主任張茉楠對此進行評論。
今天上午公佈的4月外貿出口同比增長14.7%,順差是181.6億美元。跟3月份相比,這個數據很漂亮,原因是什麼?
張茉楠:確實是超出我們的預期,因為我們的預期可能是4月份出口的增長是10%左右,14.7%大大超過了預期。我覺得這種預期可能還要結合其他兩個數據來看,比如説我們的出口交貨值和貿易吞吐量以及港口貨運集裝箱的數據。單看出口數據是較亮麗的,但是如果結合其他幾個數據來看,應該是更為真實的。如果從出口交貨值的角度來講,1-2月份我們整體的交貨值同比僅增長了7.8%,而且我們出口大幅增長和吞吐量之間的大幅下滑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如果再結合香港對我們進口的數據來講,也在某種程度上有一定的不匹配,比如前四個月我們對香港的出口是增長了66%,但是香港的數據相對來講,沒有我們增長的幅度這麼快,單從數據的角度講,還是大大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因為二季度是主要的出口旺季,從3月份來講,尤其是進入4月份,可能總體的企業的這種訂單要開始下訂單,特別是短單和小單,可能有益於出口增加值增長。
海關統計顯示,廣東、江蘇等7個省市合計進出口占8成,中西部地區出口活躍,保持了快速增長。這樣的發展勢頭能否持續?
張茉楠:因為剛才我談到了如果是結合其他的數據來講,其實這個數據這種可持續性和這種強勁的復蘇是不是能夠持續性還是有一定的疑問。如果從我們現在PMI的指數角度來講,因為我們知道4月份的PMI是50.5%,儘管已經連續七個月在50%以上,但實際上放緩的趨勢特別的明顯,尤其從出口訂單的角度講,産出的指數和需求的指數都是雙雙的下滑,因為我們知道PMI是現行指標,未來中國經濟整體製造業的復蘇動能是不是那麼強勁,而且結合我們的工業數據角度裏講,工業增加值實際上也是在10%這樣的幅度徘徊,那麼尤其是現在全球經濟進入新一輪的低迷,我們看到現在4月份全球的製造業指數也是出現了放緩的趨勢,比如像美國、歐洲,歐元區PMI都出現了集體的放緩,中國的出口是不是還會延續強勁的增長,這也是一個問號。從另一個角度講,現在人民幣升值的幅度和趨勢都非常大,所以説整個貨幣的特別是人民幣升值對出口的影響也會在後續有一定的顯現,所以説我們對於整體的出口是否會很強勁還是有一定的疑問的。
另外,我們看到,前4月在與主要貿易夥伴雙邊貿易中,對歐盟、日本貿易下降,對美國、東盟貿易增長穩定。這主要是什麼原因造成?
張茉楠:這個既有經濟的因素也有政治因素,因為我們知道中國跟日本去年以來因為島嶼之爭出現了一定的障礙,對整體的雙邊貿易確實有很大程度的影響。但是從歐元區的角度來講,他們還是遲遲沒有走出歐債危機的陰影,特別是整體的趨杠桿化和財政緊縮,對歐元區內部市場這種消費需求還是産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從長期來看,因為全球經濟還是面臨著這種生産過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現在全球的産能都是普遍過剩的,無論是美歐還是中國,所以如何消化去産能的壓力非常大。從中國和東盟的角度講,因為中國積極推動和周邊貿易的往來,包括這種貿易投資協定簽署以及中國和東盟自貿區的推進,再加上現在人民幣貿易跨境結算大幅的增速,所以有利於中國跟中邊以及跟東盟之間貿易的增長。但是就像我剛才談到了,因為現在全球普遍面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那麼這種後續的增長,我覺得還是需要開拓新的産業的這種合作領域。比如説現在跟東盟,我們簽訂的雙邊這種投資協定,有利於降低貿易壁壘,促進中國和東盟國家之間的經濟增長。
今年的廣交會在前幾天閉幕,到會客商和成交額比上屆雙雙增長,但與去年春交會相比仍下降。有分析認為,這既反映出我國外貿今年有望“企穩回升”,外貿增速高於去年,但同時也提醒我們,這種回升還並不穩固仍有待確認。展望全年外貿形勢,很多企業預計將與去年持平,並有不少企業擔憂“數據向好,壓力仍大”。在這樣的情況下,外貿政策是否應該在保持穩定的同時更加側重扶持企業轉方式調節構?
張茉楠:實際上我們現在整體的宏觀政策的重心還是在穩出口的基礎上,把發展的重點放到推高貿易增長的質量上,而且我們也能看到5日的時候,外管局加強了對異常跨境貿易資金流入的監管,實際上也是為了擠出貿易增長的一些水分。在這樣總體的主基調不變的情況下,我認為中國的企業特別是中國的這種出口企業,應該把發展重點建立在成本之外的一種新競爭優勢上。我們知道原來的中國的出口企業更多是拼價格,靠血汗和低成本換來市場,但是未來全球經濟都面臨著深度的調整,特別是美歐的再工業化,以及其他新興經濟體這種迅速的崛起,中國的出口不能再依賴於低廉的價格形成競爭優勢。很多企業現在應該有一種倒逼的壓力,下大力氣向那些技術水平高和技術研發能力強的産業方面轉型。對於很多企業來講,我覺得它要耐得住長期的困頓,不再簡單的長期去保增長,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發上,來可能會換來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