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廣網北京4月28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交易實況》報道,四川蘆山縣地震之後中國紅十字會再次被公眾質疑,大家對紅十字會的捐款能力和透明度並不滿意。以壹基金為代表的民間慈善組織雖然表現不錯但是還是有人批評,大災當前批評慈善組織是否合適呢?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劉遠舉對此發表評論。
劉遠舉:雅安發生7.0級地震之後,企業都紛紛站出來捐款,萬科捐了200萬,騰訊是500萬,阿裏巴巴也是500萬等。這些企業都選擇了通過壹基金把錢捐給災區。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由於此前的很多負面新聞受到了冷落,截至到20日的下午,收到的捐款還不足4萬元,反而還遭到了很多批評。
作為一個慈善組織,中國紅十字會是有着一定的官方性的,正因為這種色彩,紅十字基金會很難在短時間內從負面新聞中擺脫出來,這是紅十字基金會的特殊性。但除了這個原因,輿論對於慈善領域的批評也是很嚴厲的,不但紅十字基金會被批評,連得到了眾多企業信任的壹基金也被指出某些缺陷。
對於這種情況,有人就説中國人在這個時候應該是眾志成城,不應該抹黑壹基金或者是痛批紅十字會,這都是不合時宜的,是一種找一個敵人去討伐的習慣性對抗思維。不過我個人覺得,這種提法首先存在邏輯上的自相矛盾。因為這種以災害是人類的共同敵人,不要做傷害救災凝聚力的事情,實際上就是找一個敵人去討伐,災害就是這一個共同的敵人,要求在這個共同的敵人前面完全的一致行動,從而制止不同的批評聲音。不過慈善領域卻是最需要批評的,聲譽機制是監督甚至淘汰無良慈善組織的重要因素,即便從細節上來看,批評暴露出來的是缺陷與不完善的地方,這都是有助於慈善機構更快的改善問題的,特別是在災害發生的時候,信息不暢,溝通不順的時候,這種公開的信息是最需要的,所以不管從宏觀來看,還是從具體工作而言,輿論的批評都像慈善領域的空氣和陽光,只會更好的促進被批評的機構把工作做好。
其實在這種模模糊糊指出批評阻礙救援的背後還掩藏着一個觀點,一個假設,那就是組織的擬人化,就是説通過把機構比作一個人賦予組織、人格、人性來使本該由大眾輿論進行理性討論的公共事務變成一樁私人感情,把人和組織的關係轉變為人和人的關係。簡單的説就是説你批評他,他就傷心了,就不幹了,所以就會妨礙救災。
但是作為一個機構紅十字基金會是不會帶有這種非理性的個體人類情緒的。實際上紅十字會面對的這種批評作出的表示也是埋頭苦幹,而不是甩手不幹,所以各種批評非但不可能去阻礙救災工作,反而促使着慈善機構展開競爭,提高效率透明度,促進中國慈善領域的高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