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近一個月來,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3個月期銅非官方結算價一直在每噸7500美元左右窄幅波動。從基本面上看,銅和其他基本金屬的供求波動不大,但是交易所本身卻成為市場焦點:這家有著135年曆史的全球最大的金屬交易所將要易主,買家很可能是港交所。
全球最大的金屬市場值多少錢?這是交易中最吸引人的部分。由於LME是為數不多的具有共同持股結構的交易所之一,使這一數字遊戲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LME的價格和作為交易對象的基本金屬價格呈正相關關係,其估計一度曾達到令人咋舌的19億美元。而從去年下半年起,金屬的盛宴終結了。在利空因素影響下,2011年基本金屬市場呈現先揚後抑、高開低走的局面,銅、鋁、鉛、鋅和鎳的價格一年內跌幅都在20%左右,市場表現最差的錫價更是大跌近30%。雖然LME的交易金額和合同數量再次創下歷史新高,但主要是得益於新的交易品種的開通。
有些投資者已經對金屬商品的“超級週期”失去了耐心,今年前5個月LME的交易量的增幅小于去年同期。在這種情況下,港交所亮出的底牌是13.88億英鎊,相當於每股107.6英鎊,較LME目前的40多英鎊的股價高出一倍多,這個價格足以把LME收入囊中。
然而,對於一家有135年曆史的交易所來説,價格是一方面,傳統則是收購中另一個值得重視的因素。LME“獨特的商業模式”曾讓港交所的競爭對手望而卻步,其“獨特的商業模式”之一,指的是它是目前歐洲僅存的保留交易員現場喊價的大型交易所,而保留固有的交易方式可能是LME棄洲際選香港的原因之一。
因為港交所在收購時開出的打動股東的條件之一就是“價照喊,人照跑”,而相比之下港交所在收購中的競爭對手洲際交易所卻更青睞革新技術。因為自從洲際交易所2001年4月以6750萬美元的價格將與LME相隔並不遠的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收入囊中後,就對國際石油交易所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並在2005年4月結束了傳統的場內喊價交易方式,轉向24小時電子交易。
對於交易所來説,電子交易成本更低,也更加方便快捷,而場內喊價的優點,則是觀賞性更強。
不過無論是LME還是港交所都不是倫敦西區的劇場,對它們來説利潤要比好看重要得多。在這場並購交易中,恰恰是前者所擁有的全球最大的金屬交易平臺和後者背後的亞洲市場可以互補,相得益彰。
好在每筆交易都是幾家歡笑幾家愁——這幾乎和《非誠勿擾》這樣的電視真人秀異曲同工。而且和真人秀上的陌生男女笑靨如花地成功牽手一樣,在企業並購合作中,幾乎所有合作方最初也都會打出“雙贏”的旗號,包括惠普收購康柏,索尼和愛立信的合併莫不如此,但時間卻無情地剝去了這層略帶虛偽的面紗。
當然,成功的並購也不是沒有,無論是波音消化麥道還是塔塔吞下路虎捷豹都是如此。並購的雙方都希望把自己的名字加入到這個成功者的名單裏。雖然LME和港交所已經接近成功牽手,但真正的考驗也許才剛剛開始。(王亞宏)
(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