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賀軍:向IMF增資430億美元 中國不是要當“老大”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7日 08: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中國大可不必將此重任攬在身上,中國扛不起、也沒有必要來扛全球經濟復蘇的大旗。

  在全球經濟一片蕭瑟之中,中國經濟被寄予了厚望。市場上有一種説法認為,中國應該扛起全球經濟復蘇的大旗。

  這種看法至少對中國人來説是比較受用的。鴉片戰爭之後,中國恐怕在全球經濟舞臺上從未受到過這樣的重視。

  實際上,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受到的重視顯著增加,不論是在IMF體系內的權力重新分配中,還是在近年曆次G20會議商定如何拯救全球經濟的場合,肯定少不了中國。各國的一致共識是:不能在中國不在場的情況下來空談全球經濟復蘇。

  6月,中國提出向IMF增資430億美元,不過是金融危機後增加國際話語權的一系列交易的一部分。

  然而,這是否意味著,中國從此將成為全球的主要發動機呢?中國是否就要從此扛起全球經濟復蘇的大旗呢?

  在筆者看來,中國大可不必將此重任攬在身上,中國扛不起、也沒有必要來扛全球經濟復蘇的大旗。扛大旗既需要實力,又需要承擔責任,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説,輕易不要去當這種“老大”。

  首先,看中國經濟的影響力不能只看規模總量。

  從1992年起,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比重開始穩步增加。根據IMF的數據,2000年,中國GDP佔全球經濟的比重(基於匯率)是3.71%;2010年,中國經濟的比重上升到9.40%;2011年更達到10.48%。如果按購買力平價來計算,中國經濟的比重會更高一些。

  但即使如此,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影響,並沒有達到至關重要的發動機的程度。如果考慮到中國巨大的人口數量和經濟結構問題,中國巨大的經濟規模並未有效地轉化為中國國民的財富增長。如果考慮到中國經濟的資源消耗和增長質量因素,中國經濟的影響力就更要打折扣了。

  其次,中國經濟面臨著嚴峻的內部問題。中國經濟必須提高效率,而這依賴於中國經濟的轉型和調整。

  第三,中國經濟增長存在長期減速的因素。前大摩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最近表示,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供應鏈是一場押注歐洲的豪賭,不過這場豪賭現在形勢不妙。佔據著中國終端産品出口市場最大比重的地方是歐美,對發達國起伏不定的需求波動,亞洲以中國為中心的供應鏈始終不能免疫。IMF的研究顯示,中國對歐美市場的依賴被低估了,有60%~65%的地區內貿易數字其實是“半製成品”——由韓國和中國台灣等生産組件,再由中國大陸進行組裝,最後的製成品卻是出口到西方。其結果將是,中國的國內經濟增長將因為西方發達經濟體的危機而減速。按羅奇的分析來推理,由於中國的內需和消費並不暢旺,外部需求的衝擊將成為中國經濟減速的一個重要因素。

  實際上,從中國的經濟戰略來看,中國政府也在有意降低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在“十二五”規劃中,中國的經濟增長目標是年均7%。很顯然,中國今後不再需要什麼高增長神話,中國需要的是有效率的、可持續的中速增長,並應該將此明確為中長期的戰略目標。在此目標下,中國需要調整結構,推動經濟轉型,鼓勵創新。更重要的是,要推動這一切發生,中國還需要持續推動改革和開放。

  在這種形勢下,中國解決好內部的問題,保持經濟的平穩增長,就是對世界經濟作出的最大貢獻。

熱詞:

  • IMF
  • 中國GDP
  • 增資
  • 老大
  • 半製成品
  • 經濟增長
  • 財富增長
  • 購買力平價
  • 經濟減速
  • 發動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