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在7月的炎炎烈日中,來自瑞典的宜家家居遭遇著雙重危機的烘烤:一是隨著9.7萬個燈軌的召回,面臨質量低劣的指責;二是有人公開跳出來“揭黑”,指責其壓榨代工廠。
然而,宜家家居並未因此門可羅雀。相反,7月6日開始發起的夏季促銷行動,引來烏央央的人群,把宜家賣場擠得水泄不通。北京的四元橋畔,到處是等車和排隊的人。
統計數據顯示,宜家在3年之內共召回了15種産品。於是有人就此下結論稱:宜家的産品質量欠佳,低價模式不靈光了。可是如果你去了解一下中國某些有點名氣的傢具企業,一年會出多少質量問題,又有多少質量問題是得不到妥善解決的,就會對宜家豎起大拇指。別忘了,宜家産品品種繁多,數量都以萬計,3年才有15種産品出點瑕疵,不合格率是何其之低!
有代工廠揭秘稱,宜家家居的低價只是一個噱頭,並舉出這樣一個例子:一款貝卡姆階梯凳,向代工廠的採購價僅42元,銷售價則達到99元,毛利超過1倍還多。可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國內一些傢具工廠的産品通過代理商銷售,是按照出廠價乘以4再打對折的。相比而言,宜家的産品真是便宜到家了。宜家在過去的8年裏成功地將産品價格整體拉低了20%以上,更是業界不爭的事實。
把産品召回頻發和多家中國供貨商被拋棄兩件事聯絡起來,忽然會發現宜家不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惡魔,而是一個值得敬佩的勇士,它做的事兒中國多數家居企業根本學不會。宜家的産品採購于全球,銷售到全球,任何地方的質量都是同一標準,如果發現哪件産品有瑕疵,就義無反顧地召回,不像中國很多企業出了問題能拖就拖、能賴就賴。宜家對供應商苛刻,一是為了價格夠低,二是為了質量夠好。供應商自己舉出的宜家“無理由”拒絕收貨的一個例子是,一款捍麵杖,125個通過驗收,其中有一個膠縫中有微小缺材,一個有小壓痕,結果就是“not conform”不合格。這只能説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供應商的質量控制體系達不到宜家的要求罷了,何怨之有?而某些中國傢具企業面對産品質量時,大問題將就,小毛病漏過,與宜家相去遠矣!
從1998年1月首家店落戶上海,宜家家居在中國已經走過了14個年頭。它的主流消費群從當時的“70後”、“80後”變成了今天的“80後”、“90後”,依舊風頭正勁,説明它的理念和産品都在隨著國人生活方式的變化而變。那些與宜家家居合作了10多年的代工廠們,倒是該反思一下自己被扔掉的原因:你們的生産方式是否跟上了宜家前進的腳步,你們的成本和質量控制是否能應對新興企業的競爭?那些羨慕嫉妒恨的家居同行們,更應該警醒:就算學不會宜家的精髓,學點它的硬氣,把質量做好,把價格降下來,也是好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