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新華評論:親歷世紀性日本地震我見證了人性溫暖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3日 14: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國際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3月13日,在日本宮城縣的氣仙沼,居民使用儲物箱逃生。日本共同社13日報道説,日本當天將11日發生在日本東北部海域的強震由芮氏8.8級上調至芮氏9.0級。 新華社/路透

  對於駐日本記者而言,2011年無疑是極為難忘的。這一年,地震、海嘯及核事故,幾乎在同一時間襲擊了這個島國。在日本地震發生後的幾個月裏,記者曾多次深入災區採訪,既見證了大自然的無情與殘酷,也見證了人性的善良和光輝,見證了一幕幕悲喜劇。這—切,將長久印象在我心中。

  親歷世紀性大災

  3月11日下午,突如其來的9.0級地震襲擊了日本東部。在震波襲來的驚魂一刻過後,記者即與同事驅車趕往災區。11日深夜至次日淩晨,整個日本東北地區因停電而陷入無邊的黑暗。那一路,城市、鄉村以及越來越接近目的地的地名路牌,在車燈下若隱若現,車載廣播則傳出不斷攀高的遇難者數字。至第二天中午到達仙臺附近時,我們已經知道,這是一次世紀性的大災。

  接下來幾天,我們在災區看到的情形,至今仍難以忘卻:一座座城鎮被海嘯夷為平地,海水所過之處,遍地是房屋廢墟、傢具、生活用品、汽車殘骸、海底污泥……即使有幾座鋼筋混凝土結構樓房殘存,也多是門窗盡毀,樓上挂著海嘯沒頂時帶來的網箱甚至小船,空氣中充滿了複雜的腥氣。

  在我們到達災區時,大海已經恢復了往日的安寧。和風旭日,站在岸邊,面前是湛藍的海水,平靜而美麗,雪白色的海鷗低空掠過,就如什麼都未曾發生:而只要轉過身,就是沉寂的廢墟,其下是眾多曾經鮮活的生命。短短一會兒,他們就被海水推過了生與死的間隔。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還要在廢墟下沉睡一兩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能被發現。

  倖存者們也要遭受更多的痛苦。由於缺乏援助,在災後幾天那場大雪過後,災民們只能躲在寒冷的避難所裏,依靠每天一兩個飯糰和一瓶礦泉水度日,很多人缺乏禦寒衣被。有些老人和病人躲過了海嘯,卻死於此後幾天的勞累與饑寒。

  在那幾天裏,我們第一次看到日本人利用從廢墟裏拆解出的木料在戶外生火取暖。一些日本主婦也是第一次學會挖灶埋鍋做飯,第一次在廢墟中的冰箱裏尋找食物。日本人通常是內斂和隱忍的。但在當時,也會有人在路口徘徊,敲打往來車輛的窗戶,僅僅是為了索要一瓶礦泉水。這種物資匱乏持續了很長時間。災後第10天,我們在一處海濱城鎮採訪時,看到有大批災民在朦朧暮色中排隊,隊伍綿延幾百米。如平時一樣,人們依然安靜而有序,但所領取的僅僅是2個小麵包和2瓶飲料——這將是他們第2 天的口糧。

  東京人“到東北去”

  在災難面前,我們也看到了日本普通百姓的樸實與堅韌,看到了人性的善良與溫暖。

  災後初期,災區各處物資匱乏、燃料短缺。但無論是在百萬人口的仙臺市,還是在海嘯災區倖存的居民點,大小商店、超市只要有貨,均按照平時價格銷售,售完為止,並無 “坐地起價”的現象。與平時的唯一區別,便是糧、水、電池等重要商品限制每人僅能購買一定數量,以使有限的存貨能夠幫助更多顧客。在加油站前,排隊加油的車輛綿延數公里,卻從未見到插隊的現象。

  災後頭幾天,雖然有核事故的陰影,但仍有眾多日本東部地區未受災的民眾,自發駕車運載物資前往海嘯災區。還有醫生、技工等專業人士,在看到電視裏播報災區缺乏人手的信息後,便放下日常工作前往災區志願服務。自4月以後,日本各地的志願者們更是絡繹不絕地前往災區,或幫助清理廢墟,或為災民做飯,或為老年災民擦身洗腳……

  在今年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到東北去了”,成為東京等大城市朋友見面時常説的一句話。

  老人和孩子,雖是災難中的弱者,但也有其獨特的力量。災後第4天,在女川盯採訪時,記者遇到了70多歲的木村老人。當時他正徘徊在自家“木村精肉店”的廢墟上,打算找些調料或炊具,給同在避難所的災民做飯。記者和他一起尋找了一會兒,卻只找到一口不銹鋼鍋。看到他很失望和傷心,自己也有些難過,但他卻反過來寬慰記者:“你多保重!我今後的日子也還會很長的!將來肯定會好起來!”然後便拎著那口鍋,慢慢地向遠處高坡上的避難所踱去,步伐緩慢但堅定而沉著。直至今天,我還能清楚地想起他的身影。

熱詞:

  • 日本地震
  • 災區
  • 日本國籍
  • 人性
  • 核事故
  • 護身符
  • 驅車
  • 中國公民
  • 木村
  • 使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