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經濟增速放緩應積極應對 經濟政策需要順勢而為

發佈時間: 2012年07月25日 07: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週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去年以來的經濟回落,是短期衝擊與長期調整相交織的結果,這是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的基本態勢

  7月13日上午,國家統計局公佈了舉世矚目的中國上半年主要經濟數據,如何看待三年來首次低於8%的經濟增速,未來特別是下半年的經濟形勢如何演變,GDP增速低於8%會帶來哪些經濟影響以及政策如何應對,是目前必須要回答的重要問題。

  經濟增速放緩是大勢所趨

  上半年GDP同比增長7.8%,僅略高於2009年上半年的7.5%;二季度單季同比增長7.6%,比一季度的8.1%低0.4個百分點,已經連續第五個季度回落。人們不禁要問,經濟增速的這種持續回落到底是一種短期性現象還是長期性趨勢?筆者的答案是:去年以來的經濟回落,是短期衝擊與長期調整相交織的結果,經濟增速回落既是一種短期性現象,又是一種長期性趨勢。

  説經濟增速回落是短期性現象,理由有三:第一,目前的經濟增速回落是政策調整的正常結果。從去年開始,貨幣政策從積極回歸穩健,加強房地産市場調控等等,均對經濟需求産生重要影響。從M2增速看,2011年12月末為13.6%,今年5月末為13.2%,6月末回升到13.6%,明顯低於歷史平均水平,與2009、2010分別高達27.7%和19.7%的增速相比更是下降明顯。貨幣如經濟的血液,貨幣增速的驟然大幅下降,必然會對經濟增速造成負面衝擊。第二,目前的經濟增速回落與外需低迷導致出口下降有很大關係。出口增長放緩對經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是,我們通常所説的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之一“凈出口”將下降,直接對GDP形成負拉動。此外,出口放緩還會導致投資和消費放緩。有關測算顯示,出口每增長1%,可以拉動消費增長0.68%、拉動投資增長0.74%。今年出口增速比正常情況下低至少5個百分點,相應就分別會拉低消費、投資增速3.4個百分點和3.7個百分點。第三,也是最關鍵的,決定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基本因素:城鎮化、工業化都還沒有完成。

  從下半年情況看,前兩個因素都會改變。今年以來已經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和兩次降息,人民幣升值速度也在放緩,貨幣條件改善對經濟增長的正面作用將逐步顯現。房地産調控儘管基調不會變,但調控政策意在通過抑制投資投機性需求來防範房價過快上漲,今後擠掉泡沫的房地産市場會有更好的發展。出口方面,儘管歐債危機解決仍然長路漫漫,但對經濟的最壞影響已經基本過去,因為現在連最強硬的德國也意識到,在緊縮財政的同時必須兼顧經濟增長。國家統計局去年開始公佈經過季節調整的GDP季度環比增速,今年一二季度的環比增速分別是1.6%和1.8%,説明二季度的經濟增速比一季度已經有所加快。因此,即使不能説二季度經濟已經完全見底,但至少可以説已經接近底部,不會持續大幅下滑。

  經濟增速不會持續大幅下滑,並不意味著經濟增速即將快速回升,更不能期冀再次回到前兩年10%以上的高速水平,因為它同時也是經濟長期調整的必然結果。回顧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發展歷程,能夠實現接近10%的持續高速增長,主要得益於三個紅利:首先是全球化紅利。過去30多年,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提高,中國則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期間國際貿易增長大約7.5倍,而中國出口額增長了87倍。其次是人口紅利。1962年三年自然災害結束到1970年代初開始實施計劃生育前這段大約十年的時間,是新中國最大的一次嬰兒潮,為過去三十年的中國經濟帶來大量的年輕勞動力,加之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為城鎮化建設和工業化生産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最後是制度紅利。一系列市場化改革措施極大地提高了經濟效率,釋放了巨大的經濟活力。

  然而,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上述紅利性因素都開始衰減。2008年始於美國的全球金融危機意味著持續多年的亞洲生産、歐美消費傳統國際經濟模式難以為繼,中國對歐出口也不可能完全恢復到危機之前的水平。人口紅利方面,按照聯合國的標準,中國早在五年前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最新的人口普查表明,中國適齡勞動人口將在2013年見頂回落。至於制度紅利,無論是政治體制改革,還是經濟體制改革,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依靠增量改革實現帕累托改進的潛力已經不大。除了上述三個因素,經濟增長的環境約束也在不斷強化。政府已經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再也不能以資源、能源消耗和環境破壞為代價追求粗放型經濟增長。

  總的來説,目前的經濟增速下滑是短期因素與長期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經濟增速企穩可期,但由於潛在增速回落,沒必要、不應該也不可能期望經濟增速再次回到兩位數的高速水平,這是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的基本態勢。

  準確評估經濟增速放緩的各種影響

  對於習慣了高速增長環境的經濟體來説,面對必然要到來的趨勢性增速放緩,必然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但對於不同類型經濟主體,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有著很大差異。

  首先,企業應該積極主動適應。前面提到的三大紅利,國際化紅利意味著企業市場擴大和分工細化,制度紅利意味著企業效率提升和政策寬鬆,人口紅利意味著企業勞動力成本低廉,既然經濟增速放緩源於三大紅利的弱化,那麼其對企業的影響也就可想而知了。這幾年,反復被提到的企業成本上升、招工困難、訂單下降等現象,根源也正在於此。此前長期的經濟高增長掩蓋了很多企業的低效甚至無效,增速放緩將是一個難得也是必須的優勝劣汰過程,只有經過一輪真正的調整,經濟才可能發生質的轉變。

  其次,勞動者將成為消費者。一般的觀點認為,此前的經濟高增長,主要是投資和出口拉動,而消費不足。事實上,這可能是一個誤解。1991年以來的20年中,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非常穩定,最低也有3.4個百分點(1997年),而投資貢獻是在最近10年才開始超過消費。而且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消費貢獻存在統計上的低估,主要原因應該是投資在過去10年名義平均增速至少比消費快10個百分點,相對來説消費就顯得不足了。影響消費的因素可以説出一籮筐,諸如社會保障情況、消費環境、人口結構等等,但最根本性的決定因素還是消費者的收入。筆者做了一個簡單的計算,1978年以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的相關系數高達0.72。經濟增速放緩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適齡勞動人口增長見頂,但消費者數量或者説有效消費者數量的增長可能剛剛起步,這既是勞動力供求關係變化帶來工資絕對水平上漲的結果,也是勞動力相對價格提高帶來居民實際收入上漲的結果。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9.7%,比GDP增速高1.9個百分點,且比上年同期加快2.1個百分點。有理由相信,經濟增速放緩有助於提高居民實際收入增速,這將使更多的勞動者成為積極的消費者,並進而成為經濟增長的最大穩定器。

  再次,政府要學會量入為出。儘管自由市場經濟者認為政府只應該是個守夜人,但各國政府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的作用都越來越超越這一角色,除了公共服務的範圍越來越廣,政府還借助宏觀經濟調控廣泛介入經濟活動。而這在中國表現突出,因為除了城鎮化過程需要政府進行大量的基礎設施外,政府還直接通過大量國有企業直接參與經濟活動。但是隨著經濟增速下降,加之房地産調控持續深化,政府應該正視稅收收入和非稅收入增速均將出現趨勢性下降這個事實,主動抑制基建衝動,量入為出,將城鎮化過程中必需的基礎設施做精、做細、做紮實,而非一味的求大、求全、求華麗。

  正如通貨膨脹具有財富再分配效應一樣,經濟增速放緩具有一定的收入再分配效應,總體上看,前者對資方更有利,而後者對勞方相對好,這是經濟發展的規律,也是一個健康經濟增長之後的必然歸宿。

  經濟政策需要順勢而為

  如果認同經濟增速放緩是暫時衝擊和趨勢回落的雙重結果,那麼其經濟政策含義也就相對明確:短期看,政策預調微調力度還將加大,貨幣政策包括進一步降息、降準、穩定匯率等等,財政政策包括加大結構性減稅力度、增加政府性支出等等。但更重要的是影響長期走勢、特別是經濟結構調整的各項深化改革措施不能停:推進收入分配改革需要考慮企業承受能力,但擴大勞動者收入份額的方向不能變,這是擴大消費、也是實現包容性增長的根本所在;資源品價格改革不能遲,這既與收入非配密切相關,又關係經濟增長的質量與可持續性;金融體制改革不能等,這關涉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以及實體經濟與金融部門利益的再分配;推進行政體制改革,打破行政壟斷和市場壁壘,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總之,面對已經明確的經濟增速放緩大趨勢,我們需要的是順勢而為而非繼續扭曲,是呵護市場而非更多干預。 文/付兵濤

  (作者為中國農業銀行戰略規劃部研究員,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