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第一農經訊 宗教聖地是滿足信教群眾宗教活動需求的場所,向來都是界定為民間非營利組織。但是市場經發展浪潮中,宗教場所想獨善其身並不容易。實際在現實中將宗教文化作為一種商品和可以利用的地方旅遊資源,用“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招商引資策略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是普遍的做法。
近日佛教聖地普陀山傳出籌備上市的消息,佛教名山原本為人們心目中的清凈之地,如今卻也捲入“圈錢”大潮,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爭議。
近日,普陀山官方網站的一條消息顯示,普陀山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揭牌儀式5月30日在普陀山碼頭舉行,這家公司成立於3年前,作為普陀山旅遊服務資源整合的擬上市主體,已經開展了從擬定上市方案到資産整合等大量的上市前工作。昔日的佛門聖地只為“普度眾生”,但現在不得不説“菩薩很忙”,因為要忙著備考“IPO準入證”。
實際上不僅是普陀山,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都曾傳出登陸資本市場的消息,而且都正在積極地準備中。去年7月份,山西忻州市有關領導就曾公開表示,五台山的上市工作正在有序推進,預計兩年內實現。而安徽九華山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更是曾于2004年以及2009年兩度上會,但卻均未獲准通過。雖然兩度受挫,但九華山的上市之路依然在堅持。這樣堅韌的毅力,以及對資本市場的鍾情。我們不得不説一句“九華山的菩薩們,你們辛苦了”。
相比較而言,峨眉山的菩薩們早就過上了“不愁錢”的日子。早在1997年,峨眉山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就已經在深圳主板掛牌上市,享受到了資本市場的好處。受到普陀山擬上市消息的影響,峨眉山2日股價一度盤中飆升超過5%。
普陀山宣佈登陸資本市場,自此,四大佛教名山都亮出了自己的上市計劃書。未來不久,四大名山的“菩薩”齊聚資本市場,大談“衝關取金”經驗會不會只是臆想?還是會真的發生?這個菩薩們做不了主,因為市場的力量就在於能夠將一切潛在的資源包裝成商品,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需求和慾望。而市場經濟也不是菩薩能夠駕馭的,奈何,市場主體並不信佛。只要是有利可圖。估計還會有人聲稱自己逮到了“神仙”,欲將其出售。
佛教名山本身就是一座山,只是因為山上有宗教文化的滋養和積澱。在人們心中變成了聖山。受千萬信教群眾膜拜。但在地方政府眼中,佛教名山更多的是旅遊資源和收入來源。為了讓佛教名山能夠帶來更多的收入。登陸資本市場,借宗教之名上市圈錢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且我們也可以看到,所謂的佛教名山實際上都是公司在經營。這就是九華山山為什麼兩次折戟IPO仍頑強的堅持的原因。因為公司是要盈利的,而且公司的盈利和政府的稅收也是挂鉤的。兩種一結合。就有了將佛家名山推至資本市場的動力。調侃地説“不是山上的菩薩缺錢,也不是山窮水盡,是因為守山人求財心切”。
而在上市目的的表述中,地方政府往往打出更好地保護當地文化和開發旅遊資源的旗號。山西忻州市有關領導就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五台山上市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利用金融資本手段實現低成本擴張,更好地保護開發,並整合其他優勢資源,將其變成財富。二是通過上市弘揚五台山的精神文化,把旅遊文化産業推向資本市場,使其傳播更遠。
對於這樣忻州市這樣的解釋很難讓人信服,甚至是荒謬,從市場經濟來説,往往低成本擴張的擴張就以為著粗放式的增長,對於佛教名山來説不可避免的導致環境破壞,何來更好地保護之説?另外宗教文化的價值真的只能用市場經濟的“投資回報率”來表現?正好相反,我們認為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價值不能用金錢來衡量,更不能將傳統文化作為一種商品來包裝推銷。那是對文化的一種傷害。
第一農經點評:實際上,國家宗教局對宗教場所上市的態度十分明確。國家宗教局一司副司長劉威在近日召開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寺廟道觀是滿足信教群眾宗教活動需求的場所,是民間非營利組織。綜觀世界其他國家,從沒有將宗教活動場所打包上市的先例。發展市場經濟應該有邊界,要符合社會的基本底線。但是文化的底線相比起地方政府和公司沒有上線的經濟利益慾望來説,微不足道,甚至是可以輕易突破的。而眾多佛教名山推出自己的IPO征戰書,實際上也給證監會的審核者們出了難題,要在追求經濟利益和保持宗教場所非盈利性質之間做出選擇亦非易事。在此,作為文化傳播人,我們也呼籲,“別讓菩薩太忙,別讓資本侵蝕了國人共有的精神家園,別讓國人找不到最後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