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6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改委等八部委《關於加快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出“研究制定境外企業到境內發行人民幣股票的制度規則,認真做好相關技術準備,適時啟動境外企業到境內發行人民幣股票試點”。市場人士將其解讀為推出“國際板”的又一信號。值得注意的是,這份文件的簽署單位唯獨沒有證監會。
在各國家部委中,中國證監會無疑是國際板的主要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上交所和上海市方面也一直在為國際板造勢。因此,如果近期要推出國際板,不可能沒有證監會的參與。上述文件的中心詞是“國際合作”,近年來資本市場領域的跨境交流和實質性創新舉措不在少數,但為何證監會沒有參與這份促進國際合作的政策文件的會簽呢?
在這裡,筆者僅能提供兩種猜測,供讀者參考。
一是金融市場的開放無一例外的涉及人民幣資本項下可兌換的問題,而這一問題是由央行主導的。資本項目開放有統一的政策目標與實施步驟,在這一點上央行的話語權更大,而證監會只是一個具體的政策執行者,在涉及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重大政策上必須與央行的步伐相協調。
可以比照的例子是今年以來QFII額度的擴容。壯大機構投資者隊伍、引入成熟市場的先進體制和機制是證監會的政策訴求,但自2003年以來近9年時間卻沒有用完300億美元的初始總額度。去年外匯佔款出現負增長,資本項目進一步放開有了更寬鬆的條件,央行方面這才大開綠燈,新增了500億美元額度。同時證監會也加快了QFII資格的審批的進度。
因此,此次證監會缺席八部委文件,或許是因為這份文件更多是原則性的闡述,不涉及具體的政策執行,更沒有帶有約束性的時間表,因此央行出面已經足夠。
第二種猜測是證監會有意回避。雖然只是猜度而已,但種種跡象表明國際板在當前證監會任務列表中不會排得很靠前;後者顧及到市場過於敏感,在此問題上也是抱著謹言慎行的態度。
去年在陸家嘴金融論壇期間,證監會官員也強調國際板雖然技術準備已經成熟,但不會有時間表。到去年年底,國際板的傳言一度造成市場恐慌下跌,證監會和上交所很快辟謠有關國際板走流程的傳言不實。
今年1月的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證監會主席郭樹清事實上提到了國際板,表示將在條件成熟的時候穩步推出。但是其後證監會官方公佈的會議新聞稿沒有提一個字提及國際板的內容。顯然,國際板雖然是證監會的重要議程,但遠遠沒有到可以大張旗鼓推進的“合適時機”;甚至因為其對股市心理的負面影響,監管層對於公開談及這個問題十分謹慎。
郭樹清對國際板有自己的理解,並在今年兩會期間有所表述。他表示國際板就是國際企業在A股發行上市,這個事情國內早已發生。統計顯示A股有70家以上的企業是外資控股,有外資參股的企業佔到70%。
郭樹清的上述理解不無道理,但是目前A股市場外資控股或者參股的企業,其註冊和經營都在境內,與境外註冊和經營、適用境外法律和會計制度的國際企業還是有明顯區別的。所以,他的一番“早已發生”的分析,或許只是為了舒緩投資者對國際板的負面情緒。
説到底,國際板絕不是境外企業到A股發行融資那麼簡單。過去外資之所以能控股某些上市公司,是因為港澳臺和其他境外資本通過外商直接投資的方式先在境內設立了企業,這些企業再發行上市。而參股的情況,更多是在QFII的管道中進行的,一樣受到嚴格的管制。
國際板實質上是資本項目管制上打開一個口子,意味著除了境內外雙向投資之外,境外的企業也可以直接在境內的資本市場公開發行上市,融資效率更高,流動性和透明度更好。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勢必跨出這一步,中國金融領域的改革開放也將以此作為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