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年終歲尾是銀行員工跳槽的高峰期。數了數近一個月南京各報的門面版,各家銀行刊登的招聘廣告,不下10大張。
今年,經濟景氣度低,“跑路”現象從企業向銀行蔓延,銀行風險開始顯山露水。
“現在,一方面要管好現有員工、不要冷不防跑了一個,所有員工要24小時開機。另外,圍繞明年的業務發展、網點開設,還要儲備項目、儲備隊伍,不停地招人。從下半年以來,招人的廣告費花了幾十萬,但理想的管理崗位人員還是難找。一次招聘,報名者可能上百,而中意的有時連一個也沒有。”一家股份制行領導,就年終跳槽現象,向記者訴苦。
而在網點數激增的同時,人的競爭自然就不可避免。有人算了一筆賬:如果每年新增3家省級分行,按每家銀行200人計,至少需要從別的銀行挖500人;每家分行一年開3個支行,每個網點20個人,那又要大幾百人。所以,這幾年銀行頻現用工荒,尤其是管理崗位上的熟練工。
在激烈競爭中,銀行員工跳來跳去。而員工在跳槽過程中,總會帶走一些資源。這資源,無非一是存款,二是貸款。
因為,在“唯存款論英雄”的指揮棒下,有存款就有了一切。於是,那些有資源的“業務精英”們年度、季度可以獎奔馳、寶馬,上得臺來激情演講,把每個人都煽動得熱血沸騰。
也因此,在跳來跳去的過程中,有些員工動起了“資源轉化”的腦筋。比如,在A銀行向某某發放一筆貸款,與該單位負責人或財務人員串通,把這筆貸款轉成B銀行的存款,從B銀行獲得相當高的手續費,再和財務人員私分。B銀行獎勵的錢到手了,過些日子再挪到C家。如此這般,在“存款為王”的畸形激勵機制下,只要手上“有幾筆貸款資源”,他就有永遠賺不完的錢,而各家銀行也將其視為能人,爭相延請。而一旦出事,必將禍及一片。
此外,許多小銀行沒有一套完善的幹部選拔機制和相對合理的考評體系,進什麼人用什麼人,往往都是一把手説了算。圈子裏的説法是,公章別在褲帶上,洗個澡、吃頓飯功夫,都能任免一批人。而這種制度安排和設計上的缺陷,使得一些重要風險崗位讓特別能忽悠、一把手“信得過”的人在把持。
省銀監局局長于學軍指出,單一的“存款指揮棒”和一套過度考核、過度激勵的機制,讓業務上的冒進行為和昏頭舉動風險頻生。許多小銀行人員來自五湖四海,不知根、不知底,“撿到籃子就是菜”,“拿過來就用”,風險隱患極大,不出事才怪。
從事30多年銀行監管工作的省政府參事黃正威告訴記者,“中小銀行人員的‘跳槽’亂象,值得管理者密切關注。對商業銀行來説,這其中潛伏著巨大的聲譽風險和資産風險,有的已經開始顯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