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亟待建立自己的文化符號體系
《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日前對外公佈,提出到2020年要將文化産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一般性而言,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5%,才能稱為支柱性産業。這也意味著,到2020年,我國文化産業增加值將超過5.5萬億。
10年前,中央文獻中首次使用“文化産業”概念;2009年,國務院發佈《文化産業振興規劃》;2010年,中央提出推動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2011年,中央再次明確,到2020年將文化産業發展成為國民支柱性産業的奮鬥目標。這一系列方針政策足以體現中央對文化産業發展的重視,未來文化産業將迎來快速發展的黃金期。
據統計,2010年,我國GDP約為39萬億元,按照年增長率10%預測,到2020年,我國GDP約為111萬億元。據此推算,到2020年,我國文化産業的增加值必須超過5.5萬億元,佔GDP的比重才能達到5%,才能稱為支柱性産業。然而,2010年我國文化産業的增加值僅為1.1052萬億元,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為2.75%。因此,未來文化産業發展的空間巨大。
“如果説發展文化事業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起到引領作用,那麼文化産業這一目標的實現,將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提供更堅實的基礎。”中央財經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執行院長魏鵬舉表示,文化産業成為國家支柱性産業,不僅有利於國家經濟結構的轉型和升級,更有利於讓文化資源得到充分的保護和利用,同時增強文化感召力。
目前,北京、上海、廣東、湖南和雲南5個省市區的比例已超過5%,湖北等省份也接近5%,文化産業成為國家支柱産業已是大勢所趨。
那麼,如何才能實現這一目標?魏鵬舉認為,僅用GDP去衡量文化産業是否成為支柱性産業顯然不夠全面,更重要的是文化産業要具備創新活力,能夠輻射和帶動整體經濟的轉型和升級,使工業、農業等産品附加值更高。在魏鵬舉看來,目前旅遊業、工業、農業領域等很多産品的附加價值都來源於文化價值。
“文化産業並不是一個狹義的概念,文化價值已經成為衡量包括傳統産業在內的多個産業領域發展潛力的標準。”北京市社科院首都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解釋,文化讓不同産業之間的界限開始模糊,産業融合發展趨勢越發明顯。
魏鵬舉認為,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産業市場能力。其次,要通過市場機制,借助資本力量,實現跨行業、跨區域整合,打造中國文化産業的旗艦航母。最後,要面向全世界發展文化産業。
沈望舒則認為,建立中國自己的文化符號體系、文化價值體系和文化生産力體系是當務之急。最根本的還是文化生産力體系,也就是人才培養。文化産業一定要培養出自己的領軍人物和核心人才,蘋果因為有了喬布斯這樣的旗幟,才能引領這樣一個潮流。(記者 姚鈺珂 陳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