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股票 >

市場趨飽和 證券行業或現“並購潮”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8日 09: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16日,停牌近半年的西南證券在正式披露吸收合併國都證券後復牌,成為國內首例同業並購的上市券商,此舉引發業內熱議,眾多業內人士表示,證券行業或將進入大並購時代。

  市場或已飽和

  中國證券業市場是否需要這麼多家證券公司?“證券業已經趨於飽和狀態,市場已經到了"劉易斯拐點",容不下這麼多證券公司。”國元證券金融證券研究員賴海峰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説。

  據2010年的統計數據,國內共有證券公司106家,證券從業人員達16萬人,集中分佈在北京、上海和廣東地區,分別為17家、14家和23家,佔總數的50.5%,其餘分佈于江蘇、四川、福建等省份。

  從2002年改固定為競爭性佣金制以後,我國證券經紀業務佣金率持續下降,2007年平均綜合佣金率降至1.4‰,2009年降至1.1‰,2010年中期可統計的68家券商為0.9‰。

  “導致傳統經紀業務佣金率持續下降的原因,我認為是服務同質化,供給大於需求,從而點燃了價格戰的導火索。”賴海峰分析認為,隨著大小非的解禁,“一參一控”等問題的解決,證券業制度性紅利已不多,適宜證券業發展的傳統空間越來越小。

  凈資本是券商業務開展的命門,尤其是創新業務。本報記者分析中證協2010年度證券公司財務指標發現,證券業目前兩極分化嚴重,在公司凈資産排名中,只有中信證券等14家公司過百億元,11家公司凈資産過50億元,有22家證券公司的凈資産不足10億元,其中排名最後的長江保薦只有1.63億元。

  “在大公司新業務不斷拓展創新中,小公司根本沒有競爭力,只能退出市場或被並購。”招商證券的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説。

  上市成為發展“獨木橋”

  “上市是很多公司選擇壯大自己的道路,證券公司急於上市也是擴展業務和贏取競爭力的發展方式。”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李永森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

  目前來看,傳統經紀業務還是證券公司的主要收入。據不完全統計,在券商2010年的業務收入結構中,經紀、自營、投行和資管四大業務的收入,佔比中位數分別為63%、10%、9%和0.7%。

  “國際板、直投等新業務在國內市場上還不成熟,有2004、2005年的證券行業的綜合治理經驗教訓,很多券商也不敢大膽嘗試,包括目前實力排名第一的中信證券在創新業務方面也表現得很謹慎。”賴海峰説。

  隨著“一參一控”問題的解決,曾被政策門檻擋在外面的大批券商紛紛選擇上市作為發展壯大的第一步。8月9日,借殼SST集琦的國海證券開了今年券商上市的先河,時隔一天,方正證券也敲響了登陸上交所的鳴鑼。截至8月10日方正證券登陸滬市主板,A股市場上的券商板塊已擴容至17家。

  據悉,銀河證券、國泰君安、申銀萬國、國信證券、東方證券、安信證券等多數證券公司都曾表達過上市的意願,且正在努力當中。

  或將出現大並購潮

  在證券業競爭不斷加劇的形勢下,券商利潤下滑勢頭也不斷加劇。

  據統計,截至8月10日,15家上市券商發佈的7月營收數據顯示,合計實現營業收入35.2億元,環比下滑20.49%;合計實現凈利潤16.36億元,環比下滑24.44%。

  中信建投分析師魏濤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分析,面對傳統業務的不佳表現,未來,券商也會一改過去追求擴張的募資目的,主要轉向融資融券、直投和收購兼併三大方面。

  “西南證券收購國都證券是個必然事件,它預示著整個行業大並購的開始。”賴海峰分析説。我國證券業正由成長期向成熟期過渡,在向成熟階段過渡期間,我國證券業必將出現針對不同目標客戶群的分層次差異化經營和同質化券商的大規模並購重組,得以生存發展的券商將完成從“兔子”→“羊”→“狼”的轉變過程,最終通過雙重金字塔模式實現行業效率與競爭力的大幅提升。

  但是對並購問題,也有專家提出異議。

  “重組並購也是發展壯大的一種方式,西南證券和國都證券合併也不是行業的第一次重組,申銀萬國就是從申銀和萬國兩家公司合併而來的。”李永森告訴本報記者:“目前的並購只是個別的現象。”

  他分析,現在市場上能發展的新業務很多,網絡時代也給證券行業提供了足夠的延伸空間,市場的容量得到空前的提升,證券公司要不要退出,要看市場的需求。從我國經濟發展的情況和金融市場的現狀來看,目前滿足大並購的基礎條件還不成熟,不會出現大的並購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