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李文龍
記者李文龍在被政府處罰和開發商主動調價後,此前飽受質疑的北京天價樓盤——“釣魚臺七號院”近日重新上市銷售,經調整後各棟樓的擬售價格從12.5萬元/平米至15萬元/平米不等。
一邊是樓市成交量持續走低,一邊是天價樓盤飽受詬病。在最嚴厲的調控氛圍中,人們開始重新審視樓市的功能定位,對高房價進行反思。業界專家指出,調控的短期目標是促使房價理性回調,讓普通百姓買得起房,長期看是要促成樓市“轉型”,讓市場始終圍繞普通購房者的需求定位。
國內樓市從2005年開始走過一輪高速增長期,這段時期樓市裏既充斥著大量的投資者,泡沫開始積攢,另一方面追求暴利成為樓市的一大特點,建設豪宅一度成為開發商的流行做法,個中原因不言而喻,豪宅利潤高、“高端”人士購買力強,這就是為什麼屢屢出現天價房的原因。去年9月底樓市二次調控,一線城市的豪宅卻逆勢熱銷,充分説明了這一現象。
然而,住房不僅僅是一種財富保有形式,更是稀缺的居住資源,承載著保障公眾基本居住權利的功能。我國一方面要嚴守18億畝耕地的紅線,另一方面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推進還要佔據大量土地,同時這一過程中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住房事實上是一種稀缺資源,在有限的土地約束範圍內分配住房這塊蛋糕,不能不強調公平與效率,讓所有人群實現“住有所居”。
政府投入大量資金、花大力氣建設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也是這個目的。但是,一線城市居高不下的房價收入比以及飽受詬病的空置率表明,住房資源分配嚴重不均,而且公眾在不自覺中把住房作為一種財富,養成了相互攀比的風氣。
事實上,政府一直強調住房在定位上要面向普通購房者。在歷次調控中,國家一直強調要保證保障性住房、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建設比例,許多地方政府對90平米以下小戶型享受稅費優惠明確做出規定。
實質上來看,高房價與普通購房者的脫離伴隨收入差距拉大而産生。在房價暴漲的過去幾年,收入差距拉大形成了明顯的購買力差距,以至於低收入群體、中等收入群體、高收入群體對應不同的住房品種,同時房價上漲又使得無房者與有房者之間的財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導致了住房資源分配不均。
而且,已有住房者依靠住房財富效應越積越大,投資者以及豪宅對於普通購房者具有一種天然的限制本能,政府將調控措施升級為最嚴厲的限購、限貸,也是避免住房資源被快速佔據的繼續蔓延。而在以後的調控中,既要通過保障房滿足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需求,又需通過二手房市場平衡住房資源分配。
樓市歷次調整證明,二手房市場對供需變化以及調整政策的反應更為敏感,這是因為二手房市場更貼近於普通老百姓的實際需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與上月相比,5月份70個大中城市中,價格下降的城市有23個,持平的城市有11個。房價回調的苗頭已充分顯現。
經過一年多對樓市調控思路的梳理,住房供給由商品房、二手房、保障房三大部分組成的供給結構大致形成。儘管我國近兩年加大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力度,但是保障房目前要解決的是低收入人群的居住問題,不可能覆蓋佔據市場主體的工薪階層,大部分居住需求還得靠市場解決。因此,高房價依然是樓市矛盾集中的焦點,也是住房定位向老百姓回歸的最大攔路虎。樓市轉型任重道遠,這是必須攻克的難關。
從市場的本身規律來看,高房價也會慢慢地向普通購房者的購買力靠攏。因為剛性需求構成了樓市最基礎的購買力,即使投機盛行,開發商和投資者們皆大歡喜,也只能是不斷吹大樓市泡沫。但泡沫遲早有破裂的時候,業界眾多專家一直擔心和警示這種風險,而調控無疑能變房價“硬著陸”為“軟著陸”。
我國實行住房貨幣化的初衷是合理配置住房資源,改善公眾的居住條件,但是在市場尚未成熟的時代,樓市一度積蓄了大量非理性力量,回調需要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且樓市裏充滿了太多的利益糾葛,重新理順各市場主體的利益關係存在很大阻力和困難。但既然認準了方向,就應該堅定不移地走下去,這既是樓市平穩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
事實上我國的房地産市場前景仍然廣闊,隨著大量人口入城,剛性需求還將繼續擴大,人多地少、房少是長期趨勢,對樓市的長期發展構成了需求支撐。但是當前購房者“不買賬”以及日趨濃重的觀望情緒,折射出房價與這一需求的偏離。長期來看,樓市調控應與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配套進行。經過調整的陣痛後,我國的樓市才能變得愈發成熟而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