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梁傑
長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繼出現三季連旱的罕見旱情後,大部分地區從6月3日起出現較強降水過程,雖有效緩解了旱情,但持續大雨又可能將這些乾旱地區推向另一極端——發生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旱澇轉換如此之迅速,著實令人始料不及。那麼,這場大旱加汛情的狀況對我國今年糧食生産,乃至宏觀經濟將産生什麼影響?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大旱過後又逢大汛
國家防總辦公室副主任束慶鵬介紹,6月3日以前,我國長江中下游、江淮地區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少四至六成,河湖水位持續偏低,水利工程蓄水嚴重不足,部分地區發生了嚴重旱情。6月初旱情高峰時全國耕地受旱面積1.18億畝,其中作物受旱面積7765萬畝,主要分佈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內蒙古、甘肅等省區;待播耕地缺水缺墑面積4063萬畝;有793萬人、470萬頭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統計顯示,截至6月8日,全國耕地受旱面積8402萬畝,比降雨前減少3426萬畝。
但近期部分地區“旱澇急轉”,又出現了連續的強降雨,全國累計有12個省份發生洪澇災害,受災人口481萬人,直接經濟損失約49.2億元。與常年同期相比,今年入汛以來的洪澇災害總體偏輕,農作物受災面積和受災人口比常年少八成左右。
中央氣象臺預計,從7日開始的未來10天,長江中下游地區降水偏多。14日前後,長江中下游等地還將出現一次中到大雨、局部暴雨過程。
針對這一形勢,國家防總相關負責人稱防汛形勢“十分嚴峻”。
對秋糧生産影響尚待觀察
“旱汛急轉”是否會導致今年全國糧食減産,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産業所農村室主任藍海濤表示,今年夏糧未受乾旱影響,將獲豐收,冬小麥産量有望實現連續第八年增産。而秋糧中的中稻目前還處於播種期,早稻也還在抽穗期,所以,目前無法得出秋糧是否將減産的結論。
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汪小勤説,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大旱將導致今年水稻産量的減少。因為旱區部分地區由於稻田缺水,水稻秧苗未能及時按季節栽種下去。在近年農産品價格上漲趨勢背景下,此次災情將從實際糧食供給減少和心理預期兩個層面增加糧食價格上漲的壓力,政府短期應增加糧食進口和出臺糧食價格補貼政策,長期應嚴控耕地的非農化,防止糧食價格上漲。
不會影響宏觀政策走向
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災情也加大了市場對通脹的擔憂。針對6月到7月間CPI可能再創新高的推測,機構預計6月中旬將迎來央行政策出臺的敏感時間窗口。不排除央行再次使用存款準備金率、基準利率與人民幣匯率“三率”齊動的方式管理通脹預期。
農業災情加大了通脹走高風險,隨著經濟增長下滑的趨勢愈趨明顯,央行是否會為了保增長逐步放緩收緊銀根的步伐?眾多機構預期,緊縮政策短期不會“變臉”,央行加息步伐仍將繼續,不排除6月再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可能。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徐憲平8日表示,目前物價上漲壓力仍舊較大,特別是國際糧價、油價的上漲導致的輸入性通脹壓力較大。徐憲平表示,針對去年二三季度以來物價呈現上漲的現象,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控制物價上漲,包括加息、保障供應、搞活流通、減少收費。現在看,這些措施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他稱:“國家把控制物價上漲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相關措施會一步一步地抓落實。”
業內人士認為,未來糧價受到供求因素影響,同時也受到宏觀經濟的影響。在糧食方面,旱澇災情不會對國內糧食總産量産生太大影響。就基本面上來説,中國的糧食安全沒有什麼大問題,市場供應能夠充分保證。
汪小勤則強調,應當通過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和補貼,把傳統農業改造成現代農業,才能徹底擺脫由於農業落後造成的經濟持續發展的羈絆,使整個國民經濟健康順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