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首個國土空間開發規劃出臺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9日 16: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力推主體功能區建設,縮小地區間公共服務、生活水平和基礎設施差距

  據新華社北京6月8日電 (江國成 楊昕) 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8日介紹,即將公開發佈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按開發方式,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第一個全國性國土空間開發規劃。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徐憲平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上説,全文達7萬多字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是一個戰略性、基礎性、約束性的規劃。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是我國國土空間開發思路和開發模式的重大轉變,是國家區域調控理念和調控方式的重大創新,對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發展改革委還按照開發內容,將國土空間分為城市化地區、農業地區和生態地區三類。優化開發區域是經濟比較發達、人口比較密集、開發強度較高、資源環境問題更加突出,從而應該優化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城市化地區。重點開發區域是有一定基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發展潛力較大、集聚人口和經濟的條件較好,從而應該重點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城市化地區。限制開發區域分農産品主産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禁止開發區域是依法設立的各級各類自然文化資源保護區域,以及其他禁止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需要特殊保護的重點生態功能區。

  釋疑

  縮小區域差距 平衡經濟發展

  徐憲平説,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有利於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區域協調發展並不是使經濟總量在城鄉和各地區平均分佈,並不是簡單地縮小地區生産總值的差距,而是要從人人享有小康社會幸福生活出發,使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們都能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和大體相當的生活水平。

  徐憲平表示,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有利於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實現可持續發展。對一些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若仍按照原有的發展模式,勢必大大超出其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陷入越開發、越破壞、越貧困的惡性循環。因此,要引導人口和經濟向適宜開發的區域集聚,為農業發展和生態保護騰出更多的空間,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的空間均衡。只有這樣,才能從源頭上遏制生態環境先破壞後恢復的弊端,使當代人的發展不損害後代人利益。

  他説,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有利於制定實施更有針對性的區域政策和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增強區域調控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公平性。

  針對一些欠發達地區普遍關注的實施主體功能區是否影響發展的問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秘書長楊偉民(專欄)強調,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會拉大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經濟總量的差距。國家要縮小的差距主要是公共服務方面、居民收入之間的差距,以及基礎設施之間的差距。

  為此,近年來,中央和省級財政增加了限制和禁止開發區域的財政轉移支付,幫助這些地區健全公共服務、建設基礎設施。楊偉民説,財政部撥付的有關轉移支付數額從前年的120億元增加到去年的250億元,相當於每個縣每年6000萬元。

  據發展改革委發展規劃司司長李守信介紹,《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裏的“開發”二字特指在一定區域進行的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活動。限制開發並不意味著限制所有的開發活動,實際上在一些生態功能區內也允許適度的開發能源、礦産資源的活動,但是必須進行生態環境的評估。(據新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