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讓洋洋23萬條民意發揮最大價值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3日 11: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工人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本報評論員 蔣菡

  一場民意徵集引發了空前熱情的參與。據新華社報道,為期一個多月的個稅修正案徵集意見5月31日結束。根據中國人大網公佈的數據,截至目前已收到23萬條意見,創單項立法徵求意見數之最。

  公開徵集意見,展示出人大開門立法的決心;23萬條民意,凸顯了民眾對個稅修正案的極大關注及其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姿態。公眾不僅關注自己的切身利益如何在立法中得到維護,更可以親身參與、影響到立法的進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説,這已不單單是一場有關個稅調整技術問題的大討論,亦是一次公民權利意識的普及。

  而熱鬧過後,如何有效發揮這洋洋23萬條民意的最大價值,使開門立法的意圖安然落地,則凝聚了更多的殷殷期盼。

  被聆聽只是第一步,善待這創紀錄的23萬條民意,還需要意見的公開、客觀的分析、權衡各種利益關係之後的理性取捨,以及負責任的反饋。

  徵求民意後,公開是關鍵。如果沒有信息的充分公開,徵求民意往往就離“走過場”不遠了,那不但會令民眾産生公共參與的挫敗感,還會減損徵求意見的公信力。

  2006年《勞動合同法》草案向社會徵求意見,以19萬條意見創下當時紀錄,全國人大法工委對所有意見進行了整理歸類後做成百條資料,二審時擺在立法者的案頭。去年車船稅立法公開徵求意見時,也向社會公佈了結果,即贊成草案以及要求對草案進行修改的比例。

  這一次的個稅調整與更多人切身利益相關,公眾有理由期待在信息公開上再有突破:不是給出三言兩語的幾條結論,而是詳細公佈經分類歸納後的23萬意見的真實面貌,比如,23萬民意都是什麼樣的人在表達?他們大致分佈于哪些階層?又有哪些具體的訴求?

  徵求意見和信息公開需要立法者敞開胸襟,而在面對數十萬條意見時如何取捨,則考驗立法者的智慧。一項法規的制定過程,就是努力兼顧和平衡各方利益的過程,越是關係面廣,越是眾口難調,這從醫改方案出臺之難、燃油稅改革之難中就可見一斑,而達成廣泛共識需要付出更多誠意。

  此次創紀錄的23萬條民意,體現出相當數量的人對收入分配的現狀不滿。如何採納民意,無疑需要更為審慎的衡量。立法部門綜合權衡後做出的決定,也不可能令所有人滿意,但如果能對多方民意進行仔細梳理和客觀分析,詳細披露採納某些意見的依據,也讓公眾了解無法採納某些意見的原因,則可以爭取到更多的理解和認同。尤其重要的是,洋洋數十萬條意見中,難免有些“非理性、不專業、情緒化”的東西,及時的反饋、正確的引導,可以讓民意得到良好的疏通。長此以往,民意與立法互動的渠道將更通暢,各種民意訴求的表達也將更趨理性。

  個人所得稅在西方被稱為“羅賓漢稅種”(羅賓漢是英國民間傳説中以劫富濟貧著稱的俠盜),也就是説,調節收入分配、縮小貧富差距,發揮“社會公平調節器”作用,是個稅最為重要的功能之一。在我國,過去30多年的改革開放已經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當前經濟改革的訴求是在繼續做大“蛋糕”的同時,公平公正地分好“蛋糕”。在此過程中,要啃下一個個多方利益博弈的“硬骨頭”,需要更廣大的民意不斷推動。

  在這次創紀錄的徵求民意之後,還希望有創紀錄的公開民意、採納民意及反饋民意。如是,則可以為立法與民意之間的互動建立一個可資借鑒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