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宋國青:中國貿易條件變差之後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1日 07: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大國際MBA官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2011年第一季度,中國出現了10.2億美元的貨物貿易逆差,雖然量很小,卻是2004年第二季度以來的首次,尤其是考慮到2008年的鉅額順差,變化的確顯著。

  第一季度出口有季節性偏低因素的影響,季節調整後,第一季度的貨物貿易仍為小幅順差。但是,從2009年開始,季調後順差迅速下降,佔GDP的比例更是大幅度下降。

  對於擴大進口以減小貿易順差的政策來説,這似乎是個好消息。然而,第一季度進口額的大幅上升,在很大程度上是進口價格的上升造成的,而進口實物量的增長率,反而不及2002年以來的平均水平。按季度數據算,今年第一季度的貿易條件(出口價格與進口價格的比例),打破了2008年第三季度的低記錄,創1993年以來的最差水平。

  最近幾年,貿易條件最好的季度是2009年第一季度,那時金融危機大大影響商品價格,進口價格達到幾年來的最低點。從2009年第二季度起,進口價格快速上升。與2009年第一季度相比,今年第一季度的進口價格比出口價格多上升了約25%。按此計算,貿易條件惡化可以導致超2萬億元的年度國民收入損失。

  在貿易條件大幅變化的時候,國民收入的真實增長率可能與按生産法計算的GDP真實增長率有相當大的不同。貿易條件惡化使國內生産出來的同樣數量的産品換回了較少的商品。在名義額上,國民收入核算的等式是成立的,但是消費和投資的價格漲幅高於國內生産者價格的漲幅,由此引起了國民産品生産和使用的真實增長率的差別。

  部分由於價格上升,現在中國進口中,初級産品的份額日益增大,中國貿易條件與初級産品國際價格的關係更加密切。

  在2002年以前,按美元度量,初級産品平均價格相對於美國CPI的大趨勢是下降的,20世紀70年代有一波顯著的上升。2002年以來,初級産品的相對價格快速上升,到現在,金屬材料相對價格上升的幅度,已顯著超過了20世紀70年代的幅度。

  而2002年以來,也是中國城市化進展最快、投資率最高的時期。以中國自身的指標度量,2002年以來的情況並不是特別突出。但是,在此期間,中國經濟在國際經濟中的份額快速上升,中國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更快上升。2002年至今,進口實物量的增長率平均為16.9%,約三倍于除中國外世界其他部分的經濟增長率。這個情況,與20世紀70年代東亞經濟快速增長的影響類似。

  導致20世紀70年代初級産品價格上升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甚至最主要的原因是,全球真實利率過低。由於美國等國的貨幣當局認為控制通脹會抑制GDP,對通脹的控制不力,真實利率不斷下降。過低的真實利率不僅推動了存貨的增加,也推動了很多地方房地産價格和投資的上升,帶動了初級産品的需求。

  表面上看起來,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主要是政治事變引發的,但真實利率太低其實是深層原因之一:當石油輸出國將石油賣掉換成美元儲備的時候,真實利率太低造成了相對的虧損,與其拿著不增值甚至貶值的美元,還不如把石油留在地下升值。

  尤其是在全球真實利率偏低這點上,2002年以來的情況與20世紀70年代非常相似,甚至程度更高。低利率引起了全球房地産價格快速上升和投資熱,推高了初級産品的需求。

  在中國,低利率也是一種政策傾向,過去30年的真實利率平均為0還弱。以前,由於國際影響不大,低利率造成的扭曲基本限于國內。現在,除了國內影響之外,低利率導致的需求扭曲,在很大程度上演變成了初級産品的進口需求,成為初級産品進口價格上升、乃至貿易條件惡化的重要原因。

  不過,貿易條件變差引起的順差下降本身雖不是好事情,但也間接引發了一些可能促成有利變化的因素。最主要的是,順差下降使本幣升值的趨勢弱化,給提高利率留下了比較大的空間。

  過去幾年中國抑制利率的一個考慮是國內外利差造成更多熱錢進入,如果預期的匯率趨勢發生變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熱錢進入。在這個基礎上,利率可以多上升一些。這裡説的主要是宏觀調控政策的結構性變化,短期的調控總力度是另外的事。在總的調控力度不變的情況下,提高利率的同時可以減少行政性管理,少提甚至降低準備金率。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選自《CMRC朗潤經濟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