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微軟張亞勤:最大的危機是去市場化的心態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6日 15: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營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作者:徐聰

  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國際分工格局變遷。“後危機時代”,面對全球産業轉移的新趨勢,企業家可能面臨更新的經營挑戰和風險。如何評估和防範風險?微軟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亞勤在海南博鰲接受了《中國經營報》記者的專訪。

  《中國經營報》:金融危機是否影響了國際分工格局?你認為全球産業轉移出現了什麼樣的趨勢?

  張亞勤:金融危機對整個世界的産業格局和經濟格局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我引用基辛格的一句話,他説:“很多年前就知道中國、亞洲會成為世界新的經濟中心,經濟危機加快了這種從西到東的産業轉移。”其實,我自己認為經濟危機本身對中國來講是一種機會,這使中國企業更快地國際化。但是經濟危機也帶來了很多負面的東西,一個負面是一些企業過度自負,認為西方市場經濟是失敗的,於是就不學習西方了,這是一種誤解。另一個負面就是一些企業家、經濟學家和政府官員們認為市場化沒那麼重要了,更多時候要靠政府這個“看得見的手”。像通貨膨脹、經濟過熱這些現象可以用“看得見的手”調整,但是如果IT等産業發展也“去市場化”,那中國的未來是沒有出路的。

  《中國經營報》:最近一段時間,漲薪潮遍及珠三角、長三角。曾經一直靠低廉勞動力價格為優勢的外向型代工企業正面臨成本升高的考驗。微軟的代工企業所受到的影響是否會影響到整個微軟産品的價格以及它在全球的重新佈局?

  張亞勤:我們確實有一些遊戲機、PC外設等硬體産品在中國製造並銷往全球,但是總體來講微軟屬於高技術型公司,對價格沒有那麼敏感。中國過去30年靠低人力成本、以犧牲環境和高能耗的模式發展,現在這個模式不能再複製了。這個其實和經濟危機沒有太多關係,中國發展到這個階段,當沿海城市進入發達型城市的範疇裏,就必然面臨這個問題。有兩個解決辦法,一個是改變産業結構;另外一個是把製造業轉移到西部、中部。在轉移的過程中一定要有新的戰略思考,比如説高能耗、對環境有大污染的産業應該慢慢讓它消失掉。

  隨著中國企業逐漸走出去,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創新,創新不僅僅是技術創新,還包括商業模式的創新,用戶、市場的創新,光靠模倣是沒有未來的。不過企業在短期內肯定會有壓力,但是與這些危機相比,我覺得最大的危機是“去市場化”的心態。

  《中國經營報》:你如何評估未來的經濟風險?

  張亞勤:整個經濟正處在恢復的狀態,但各有差異。在美國,不管是IT産業、金融産業,還是基礎工業,都在恢復中。歐洲相比較而言恢復得稍微緩慢。中國是另外一種狀況,由於中國在經濟危機的時候遊資較多,消費拉動並不是十分明顯,從而引起了通貨膨脹。但我對中國的經濟還是充滿了信心。

  中國經營報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