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9萬億美元之災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0日 21: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投資者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投資者報》記者 華強

  152

  2011-4-11

  全球通脹加劇,根源無不指向全球流動性氾濫。那麼,在這一輪對抗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各國政府大把“撒錢”,到底向市場釋放了多少流動性呢?

  綜合世界銀行以及經合組織的數據發現,在全球十大經濟體(以2010年GDP排)中,除開德國、法國、意大利不公佈貨幣供應量數據外,美國、中國、日本、英國、巴西、印度、加拿大這七個國家,2008年~2010年三年時間,其貨幣供應量增加了8.96萬億美元,增幅高達43.16%。

  禍不在中國

  在2008年~2010年三年裏,中國M2激增了4.92萬億美元(按美元現價計)。

  2008年底,中國政府推出兩年4萬億元人民幣的刺激計劃,與之配套的是大頻度降息和增加銀行體系流動性。2009年新增貸款9.59萬億元人民幣,2010年新增貸款7.58萬億元人民幣,在這樣的貸款增量下,中國的貨幣供應量自然水漲船高。

  央行的數據顯示,2007年底,M2為40.34萬億元人民幣(約6.16萬億美元),在歷經2008年增長17.8%、2009年增長28.7%、2010年增長19.7%之後,到去年底,中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餘額已經高達72.6萬億元人民幣(約11.09萬億美元),超過了美國的8.85萬億美元。

  “儘管中國M2很高,但全球流動性氾濫的根子不在這,因為資本是管制的,人民幣還不能自由流動。”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認為。

  量化寬鬆橫行美歐

  美國作為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始發地,其向市場提供流動性救市的動作是最大的。審視目前全球流動性氾濫,“功勞”最大者,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可謂當仁不讓。

  執掌美聯儲之前的伯南克曾戲稱,不妨按照著名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裏德曼“從直升機上拋撒現金”的方法來對抗通縮和刺激經濟增長。

  在雷曼兄弟于2008年9月倒閉後,美聯儲就趕忙推出了第一輪量化寬鬆政策(QE1)。在隨後的3個月中,美聯儲“創造”了超過一萬億美元的儲備,主要是通過將儲備貸給它們的附屬機構,然後直接購買抵押貸款支持證券。

  到2010年3月第一輪量化寬鬆結束時,美聯儲購買了1.25萬億美元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30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和1750億美元的機構證券,等於向市場投放了1.725萬億美元的基礎貨幣。

  2010年11月3日,美聯儲宣佈推出第二次量化寬鬆(QE2),計劃到2011年6月底以前購買6000億美元的美國長期國債,理由是進一步刺激美國經濟復蘇。

  可 “伯南克牌”印鈔機性能良好,當然最後的績效也是十分明顯:世界銀行及其經合組織的數據顯示,美國貨幣供應量M2從2007年末的7.52萬億美元,一路飆升到2010年底的8.85萬億美元,三年時間激增1.33萬億美元,增幅17.64%。

  而面對金融危機,西方發達經濟體首先想到的就是對銀行注資,以增強其向市場的造血能力。繼美國之後,英、法、意等國立即啟動了緊急經濟計劃救助金融業。

  英國政府2008 年10月出臺總額約4000 億英鎊的救市計劃中,對銀行的援助資金規模達到GDP 的3.5%;次年6月,歐洲央行向歐元區銀行系統注入4420億歐元的一年期貸款;德國聯邦政府針對金融業的“虛擬救市”金額則達到了5000 億歐元。

  量化寬鬆,當然也不是美聯儲一家的專利。2009年3月,英國央行決定在未來三個月購買總價值750億英鎊的國債和企業債;5月初,這一計劃被擴大至1250億英鎊;8月6日,英國央行決定再度出手購買500億英鎊金融資産,使該項操作總額達到了1750億英鎊。英國版的“量化寬鬆”,半年時間連續走完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