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8日 15: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春節過後,儘管停運、“添堵”的快遞開始陸續“復蘇”,但快遞行業低端競爭、經營壓力沉重等諸多問題依然存在。專家認為,要想在快速發展的電子商務中“分羹”,快遞企業必須走過“成長之痛”,儘快增加基礎設施投入,提高人員素質和信息化水平。
從2010年12月開始的“網絡春運”遭遇消費者“圍攻”,在春節前後的網絡消費高峰期,快遞“爆倉”、“蝸牛遞”、“停運”等負面新聞一直困擾著整個快遞行業。
“節日期間,我們按國家郵政局的要求繼續運營,沒有臨時上調價格。可是春節不停運,每天要虧損1000萬元。”申通快遞總裁奚春陽説。
快遞變“慢遞”有多方面原因,包括運力供不應求、投入低、基礎設施不完善、低端價格戰、行業門檻低等。
歲末年初臨時性的“用工荒”問題突出。同時,由於快遞行業的進入門檻低,一些小的快遞企業平時就打“價格戰”,低端惡性競爭不僅導致企業“微利化”和“無利化”,還制約了快遞企業增加投入,提高信息化水平。此外,節假日期間,小公司“停運”,大量快件向幾家大型快遞企業集中,也使大公司應接不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