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應對用工荒 應轉變傳統職教發展模式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3日 01: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熊丙奇

  據《新京報》報道,中華全國總工會20日發佈的一份新生代農民工調查報告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時間較長,專業技能較欠缺。其中,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比例為67.2%,比傳統農民工高18.2個百分點。擁有中專(中技、職高)、大專(或高職)、大學本科及以上受教育經歷的比重分別是過去農民工的1.6倍、2倍與2.3倍。

  針對這一調查結果,加之此前出現的“用工荒”,重視職業教育的建議再一次被提出。具體思路是,擴大職業教育規模,改革職業教育模式,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

  然而,在筆者看來,受教育者年限提高,且有相當數量來自中職、高職,但專業技能欠缺,這需要對傳統的發展職業教育的模式進行反思。發展職業教育沒有錯,可是,不能採取單列、將其與其他教育劃分出來的方式,而應採取融入、與其他教育並行的方式。換言之,不是單純擴大職業教育規模,而應在基礎教育中,將其作為學生必修內容,以及在高等教育中,可以與普通教育進行學分互認的課程。尤其是在基礎教育階段,需要打破當下的升學教育模式,重視學生技能培養。

  客觀上説,近年來,我國政府對發展職業教育十分重視。2010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達到800萬人,與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佔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間,為社會輸送2500多萬名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1100多萬名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

  然而,與職業教育規模大發展相伴的,仍是“用工荒”,是培養的技術人才數量還不多嗎?還需進一步擴大規模嗎?並非如此。在招工難的同時,存在大量就業難,究其原因,是有不少尋找工作者,無法達到用人單位的用工要求。

  前述調查也印證了這一點,在農民工群體中,大專和本科學歷者增加很快,而且他們中接受高中教育(中職教育)的比例大幅增加,可還是存在技能缺乏的問題。

  是什麼導致這樣的問題?筆者以為原因如下:

  其一,我國義務教育採取升學教育模式,大多服務於中考,在所有的教育教學內容中,與中考相關的科目是主科,而與中考無關的科目則是副科。在長達9年的時間中,學生根本沒有多少生活教育、技能教育的經歷;

  其二,在我國高中階段,採取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分流”,表面上看,這可以加快職業教育發展,但卻把職業教育變為低人一等的教育,不能進普通高中的,才選擇職業高中;

  其三,由於教師和學生對職業教育的認同度差,加上監管缺位,一些地區的職業教育出現空心化的問題,貌似培養了很多職業技術人才,但專業技能匱乏。

  這些問題的綜合作用,結果就是:沒有考上大學的普通高中學生,毫無專業技能;進入職業教育的學生,對人生充滿迷茫。

  將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的一個層次來發展,將很難擺脫職業教育地位低、人才培養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而如果在基礎教育時就將職業教育作為平行的教育內容,與學科知識教育相融合、交叉,則能使每個受教育者的知識、能力與素質協調發展。

  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鑒。在美國,不少在社區學院接受教育(很多為職業教育)的學生,可以繼續申請進入其他大學求學,在名牌大學求學的學生,也可申請轉學到社區學院。在英國,1986年建立了國家職業資格制度,職業資格證書可以和普通教育的文憑、證書相對應,同時,職業資格證書可與普通教育高級證書一樣,成為進入大學的資格證書。這種國家職業資格制度的實施,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英國職業教育的發展。

  (作者繫上海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第一財經日報》全年訂閱價3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