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顏光明
有關數據顯示,汽車産能過剩並非杞人憂天,而是就在眼前的事。
今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從各大汽車企業及集團的銷量目標來看,各個車企對於下一個五年計劃躊躇滿志。據不完全統計,“十二五”期間,國內排名前30家主要車企總的産能規劃已經輕鬆突破4000萬輛。去年9月,國家發改委産業協調司提到,按照當時企業五年規劃的産能看,我國主要的30家汽車企業(集團)2015年年底規劃産能為3124萬輛。現在看來,規劃中的産能又大大提高了,而業內普遍預計,到2015年,中國車市産銷量為2600萬輛~3000萬輛之間。
那麼,汽車廠家為何不懼産能過剩?“二工廠”現象層出不窮又為哪般?
其實,産能過剩是個老話題。幾乎年年都在喊,但沒有一個廠家在意。有人説,規劃總是趕不上發展的速度,這年頭就要有超前意識,否則就會“吃虧”。作為佐證,在年前不少媒體答謝會上,廠家高層在私下裏都為去年産能跟不上汽車井噴的新一波行情而懊惱不已。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去年,汽車業留給人們印象最深刻的也許不是突破年産銷1800萬輛的歷史紀錄和登頂世界第一寶座,而是北京實施汽車限購令的出臺,以治堵的名義對汽車消費加以干涉,這無疑是對汽車高速發展提出了警示。故有人説,當一些鼓勵汽車消費政策逐步取消,大城市爭相對汽車增量進行控制,汽車廠家的好日子似乎也就快走到頭了。而新年伊始,由於不少廠家提供的銷量數據顯示,又都“迎來開門紅”,對於産能過剩的“盛世危言”,依舊置若罔聞。
對於其中原因,業界某權威人士脫口而出,現在還沒有一個産業的上繳稅收可以同汽車業相比。據專業人士介紹,以現有的汽車銷量計算,汽車創造的直接稅收超過了8000億。客觀來看,近年來,無論是行業還是地方,汽車産業對經濟和消費的拉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汽車企業儼然成了搖錢樹。這就難怪幾年前某地方官員坦言:“不搞汽車GDP怎麼上?現在誰不搞汽車誰是傻子。”因此,我們看到在一個城市裏會同時出現兩三家大型汽車廠家扎堆,地方官員還不滿足,繼續大開城門,提供優惠條件,招徠整車項目落地。顯然,這不僅有利於“諸侯經濟”實力的加強,還能顯示地方政府的政績。
所以,自1994年國家頒布汽車工業産業政策起,汽車熱至今“高燒”不退,儘管也有人提出平衡和穩健發展的建議,但在汽車消費爆發的巨大誘惑下,汽車項目一哄而上所産生的激進難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
另一方面,汽車産業集中度不高依然是個事實,且潛伏著很大的危機。儘管自主品牌現在大有進步,在質量、性能以及設計上都有不少飛躍,但多數企業還是“整合世界資源”的産物,有的直接靠的就是合資技術的反哺,離原創和突破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但自主品牌們的産能數字卻在呈幾何形式增長,做大規模仍是自主品牌的第一訴求,因此,可以想見的是,在汽車業核心競爭力——技術方面,自主品牌或將與外資品牌越落越遠。
面對如此現狀,還是用一句老話來説明汽車産能過剩所産生的危機值得警惕,即“汽車業就像騎在政府背上的一匹烈馬,政策的韁繩一松就會變成野馬,一緊就會變成一匹死馬”。由於汽車産業發展過快,整個社會配套體系準備不足所帶來的諸多棘手問題,已經使汽車行業到了必須進行梳理和反思的階段,否則,汽車不僅不會帶來福祉,更會帶來災難。
作者為汽車業知名分析人士
中國經營報微博:http://t.sina.com.cn/chinabusiness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