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15日 08: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上海證券報
⊙記者 王宙潔 ○編輯 艾家靜
面對可可和糖價等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巧克力生産商們在今年的情人節想出了奇招:往巧克力裏面充氣。
雀巢打算斥資1500萬英鎊(約合2400萬美元)在英國和愛爾蘭推銷其Aero氣泡巧克力,這是該品牌75年曆史上花費最高的一次産品推廣。全球最大的散裝巧克力生産商百樂嘉利寶眼下也在極力推銷其口感優秀的充氣夾心巧克力,據稱這種巧克力擁有黑巧克力和焦糖的味道。
為何要充氣?因為原料的成本漲得太高。自去年11月28日以來,可可價格已經上漲18%,精糖期貨也在本月2日觸及每噸857美元,為至少1989年1月以來的最高水平,這導致往巧克力裏面加糖的傳統做法將使盈利空間縮小。如此一來,往巧克力裏面充氣,既節省了成本,又給消費者帶來新鮮感,成為新的賣點。
麻煩在於,巧克力也會因此變味。
情人節巧克力的變裝令筆者聯想到近幾個月國際經濟的風雲變幻。去年10月時,人們還在爭相搶灘新興市場資産,認為該地區對金融危機的防禦無懈可擊。但如今,無論是印尼、巴西還是菲律賓,無一不在為一場新的麻煩奔走,糧食庫存不足、需求暴增、氣候惡劣以及全球零利率等,讓新興市場的資産價格水平一路飆升。1月份,受奶製品、糖和糧食成本上升推動,全球食品價格再創新高。
“末日博士”魯比尼警告稱,食品和能源成本飆升正在新興市場造成通脹,這場危機可能揭開另一場債務危機的序幕。亞洲領導人可能會大幅增加補貼,並削減進口稅,這些舉措對財政的意義並未獲得應有的關注。
不管魯比尼的警告是不是危言聳聽,從向流入資本徵稅到懲罰地産投機行為,新興市場央行一系列舉措相繼出臺,為的就是在全球流動性充盈的情況下壓縮通脹風險。
然而,全球經濟復蘇步調不一卻又讓各國央行的政策反應呈現出多元化。這不僅模糊了投資者對全球經濟前景的展望,也加大了市場波動的風險。
美聯儲在上周稱,美國的超寬鬆貨幣政策仍然適宜;歐洲央行總裁特裏謝則採取強硬語氣,稱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物價指數並不一定能很好地預示未來總體通脹水平;兩天后,英國央行發表的觀點差不多與特裏謝的推理完全相反:承認英國的總體通脹率正逼近警戒線,但表示央行到目前為止不升息的做法是正確的。
這種種不協調是否意味著全球央行已經失去了政策的標桿?理智的巧克力生産商不會賣出淡然無味的充氣巧克力然後又讓人指著説:你們怎能把巧克力弄沒了?同樣的道理,新興市場經濟保持強勁增長的時間越長,西方經濟體央行就越有必要反思,那些自己認為不可動搖的某些政策假設是否恰恰為經濟“充氣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