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就風格轉換角度看,不僅現在要關注這個市場特徵,今年乃至去年的行情演繹也説明了這個特徵,在來年的行情中更將體現這個行情基本驅動力。”華泰柏瑞基金公司指數投資部總監、基金經理張婭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表示出她對未來行情的樂觀。
不過張婭這份樂觀並不是對指數空間所發出的感慨,而是對去年末以來形成的市場風格“漂移”的整體判斷,即“在多重因素制約下,行情演繹更加突出結構性的特徵。”
“時間窗口”延長
熟悉A股市場運行特點的投資者都明白,想要在複雜而吊詭的市場上“分得一杯羹”,不僅需要一份勇氣,更需要把握行情中的結構性的特點。即便是在那些指數能翻上幾倍的年份中,如果把握不了個股和板塊的機會,寶貴的盈利點也會擦肩而過。
去年來行情更加表明,在指數運行空間有限的大背景下,基金業績之間的結構性差異非常明顯。根據Wind統計,截至上週五(12月17日)今年以來表現最好的基金為銀華銳進,該基金取得了45%的正收益;表現最差的基金是嘉實基本面50指數,該基金今年來虧損了23.83%。兩者收益之間差異達到了68.83%。
先哲雲“人無法踏進同一條河流”,在相同的市場背景下,上述懸殊的差異無疑表明,投資者如果在今年乃至未來行情中不對市場風格加以辨別,那麼其收益的巨大差異是“一目了然”。
事實上,在眾多機構投資者眼中,出現上述的市場運行特點,不僅與當下的經濟政策面有著巨大關係,與機構市所凸顯的機構博弈有關。
“近年來市場風格的‘時間窗口’正在延長。”張婭認為,從海內外的經驗看,市場風格轉變主要受到兩個因素,即估值因素和業績因素,兩者將成為個股和板塊的驅動力。在去年以來的行情中,中小市值方向的資産明顯受到市場的關注,且行情演繹時間格外加長,這與中國經濟正發生著深刻轉型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相比之下,重化工為代表的週期類資産則因海內外因素的牽制下,往往出現“曇花一現”式的行情,使得那些並沒有充分準備的投資者往往被動“遊走”于中小市值和大市值兩端,
並不能完全分享個股、板塊行情所帶來的機遇,其結果也往往令人扼腕嘆息。反倒是那些立足經濟大背景所作出的持股不動的選擇,為增厚基金收益立下汗馬功勞。
同時,機構博弈的因素也不可不察。作為著名陽光私募機構人士,上海睿信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振寧則認為,在目前公募基金為主導的機構市下,當市場遭遇“寒流”下,眾多基金經理率先考慮的往往是那些流動性較好的大盤股,而後者往往因其具備較大權重而對指數産生了牽製作用。與其對應的是則被基金“抱團取暖”的中小市值品種,這些資産往往為基金業績排名提供了“籌碼”。但隨著行情演繹和時間的拉長,那些符合經濟發展方向的資産還是會得到市場的認同。
把握增長的邏輯
顯而易見的是,在各類機構重兵囤積新興産業等中小市值類資産的背後,是中國經濟轉型的大邏輯。而且,“十二五規劃”對機構的排兵布陣提供了邏輯。
在東方證券研究所所長梁宇峰看來,在上一輪牛市中的行情演繹主要脈絡是以金融、地産、鋼鐵等強週期類資産為主要熱點,這反映出中國經濟在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的發展主線。但在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發生變化後,目前以及未來的牛市行情主脈絡將發生重大變化,“産業升級和創新、中國經濟的增長方式變化將帶來重大機會”。
張婭則認為,如果從3-5年的長期配置角度看,那些傳統産業的升級將帶來重要的明顯的機會,也更加有其經濟層面的現實意義。
不過,即便在主線索明確的市場背景下,機構投資者對於市場風格的轉換的理解仍然建立在價值判斷上。梁宇峰強調,由於經濟轉型不會“畢其功於一役”,在現實條件的制約下,市場風格會出現搖擺,週期類資産在短期還是會有機會。“這時候就要考慮各類投資者的定力。”
張婭表示,儘管不少週期類資産並不被市場看好,但這些資産的內生增長也非常誘人,所以,“未來把握介入時機顯得非常重要”。當然,她也坦率承認,在流動性偏緊的前提下,把握週期類資産的短暫上漲,這還需要有過人的能力。
“無論對於哪類資産的上漲,機構投資人需要把握的是這些市場現象背後的大邏輯。”北京地區某位有望成為年度冠軍的“明星基金經理”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在市場忽然出現動蕩下,下跌最兇、給投資人傷害最大的往往是那些上漲背後並無邏輯的資産方向。正如投資大師巴菲特所反復強調的那樣,“只有當大潮退去後,才知道誰在裸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