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圖文頻道 >

國美控制權爭奪戰的“現代啟示錄”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29日 07: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備受矚目的國美控制權爭奪戰終於落下了帷幕,黃光裕最終以3個百分點的差距落敗。不過,事情並沒有就此完結,它給中國公司治理結構建設所帶來的啟示,已經遠遠超出了事件的本身。

  這場爭奪戰的一個典型特徵,就是大股東與職業經理人之間的對決。職業經理人階層的出現,是二戰以後公司治理結構發生的最為深刻的變化,也被稱之為“經理人革命”。這種結構改變了公司創始人既是所有者又是經營者的傳統角色,也使得公司經營變得更為專業化和職業化。在保證公司價值最大化和股東收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就成為了“利益相關者”。由於董事會通常都將日常經營權讓渡給經理層,於是企業管理重心也就從老闆轉移到了經理層。由此,股份公司內部形成了以所有權、法人産權、經營權三權分立為特徵的制度安排。這是現代公司治理結構的基本框架,也是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內容。

  股權分散又是現代企業的另一個重要特徵。股權分散雖然有利於防止“一股獨大”問題的出現,但也為經理人階層“造反”提供了可能。從公司發展的歷史上來看,公司創始人被職業經理人“撞過腰”的還不在少數。蘋果公司的史蒂夫喬布斯,SGI公司的吉姆克拉克,以及新浪的王志東,幾乎都是在職業經理人聯合其他資本的“造反”中,無奈地離開了自己親手創辦的公司。

  在國美的股權結構中,作為最大股東的黃光裕佔有約3成的股份。雖然不能説佔到了絕對的股權優勢,但也比當年王志東在新浪中僅有不到4%的股份要強得多。也正因為如此,黃光裕才能主動發起特別股東大會,試圖挽回控制權旁落的結局。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國美的控制權爭奪戰又是另一種公司治理的“現代啟示錄”。國美走到了今天大股東與職業經理人水火不容的這一步,很大的緣由則是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造成的。

  想當初,黃光裕為了實現自己完全的控制權,將董事會的權力擴大了太多。早在2006年,當時持有國美電器約70%股權的黃光裕,授予了國美電器董事會可以隨時任命董事,而不必受制于股東大會設置的董事人數限制;國美電器董事會可以各種方式增發、回購股份,包括供股、發行可轉債、實施對管理層的股權激勵,以及回購已發行股份等權力。而董事會權力的過大和濫用,最直接的後果往往會是董事會只為大股東服務,而置中小股東的權益不顧。在此之後,黃光裕家族就開始了套現之路,在短短的四年時間裏,套現金額達到數十億元現金。與此同時,由於全球金融危機等多重因素的打擊,國美的股價下降,廣大中小股東損失慘重。

  不僅如此,公司的發展還與高層個人的命運捆綁了起來。一旦高管出現意外,公司的發展戰略就會受到極大的衝擊,公司競爭力也會出現較大下降。更讓人覺得詫異的是,現任的董事會正是利用這種權力,開始向黃光裕本人發難。這不能不讓人有一種“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感覺。

  不管怎麼説,國美股權爭奪戰的硝煙已經暫時散去。我們更應該從這件事情中看到中國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與問題。而這場大戰也再次證明,建立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依然任重而道遠。(特約評論員李長安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