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首頁資訊科技農業健康

人防加技防,拘留又罰款,秸稈禁燒不手軟,農民怎麼辦?

資訊 來源:央視網 2018年06月15日 17:06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在鄉村田間地頭,“拘留15天,罰款2000元”的禁燒秸稈標語隨處可見。
  
  以前,每到三夏季節,田地裏都會濃煙滾滾、火光閃耀,這預示著又一個收穫季過去了。為了搶農時,農民們往往把秸稈在田裏一把火燒掉。
  
  近年來,環保的要求越來越高,燃燒秸稈的行為漸漸少了。縣鄉村幹部嚴防死守,起到了關鍵作用。但如此嚴防死守,也反映出農民缺乏主動配合的意願。
  
  秸稈焚燒對霧霾的“貢獻率”約4%。監測表明,秸稈焚燒的煙霧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光化學氧化劑和懸浮顆粒等物質。
  
  同時,秸稈焚燒後,會造成土壤結構的破壞、微生物種群結構的改變和活性的降低。而且,秸稈焚燒可能引發火災,影響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
  
  禁燒秸稈利國利民、勢在必行。
  
  但對於縣鄉村來講,計劃生育政策取消後,天下第一難似乎就變成了秸稈禁燒。年年的秸稈禁燒,各地都當成“戰役”來打,鄉鎮幹部枕戈旦待、全員上陣,不分晝夜在田間地頭巡查,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有的地方安裝了大量的探頭,還有的地方動用了無人機,可謂想盡了辦法。
  
  “不點一把火、不冒一股煙”,就是這樣實現的。
  
  開始時,農民和幹部“躲貓貓”,幹部一不注意火就點了起來,還有不少人半夜裏偷偷在田裏燒。
  
  隨著懲罰措施越來越嚴厲,農民如今再不敢燒了。
  
  但“不敢燒”不是“不想燒”,只有讓秸稈真正有了合理的去處,農民焚燒秸稈的意願才會下降,禁燒工作才能變輕鬆。

    

  事實上,秸稈的用處還是很多的,可以做成飼料、肥料、食用菌基料、防火板材原料、乙醇燃料、沼氣……
  
  各地也都因地制宜,尋找適合本地區的低成本、易執行的秸稈處理辦法。各級政府也紛紛出臺相關補貼政策。
  
  但總體上效果都不明顯,主要原因是由於科技轉化力度不夠,而收割、運輸、回收利用秸稈的成本過高,農民難以承擔,遠不如一燒了之。
  
  目前,較受歡迎的方法是秸稈粉碎還田,不僅省去了將秸稈從田裏運出的費用,而且秸稈中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相當於天然的肥料。
  
  但有不少農民反映,當前,機械收割留茬高,粉碎技術不行,粉碎物數量過多,影響下一季農作物的播種;沒腐爛的秸稈不但起不到肥田作用,反而影響出苗率;秸稈為幼蟲卵和帶菌體提供了生存空間,為病蟲害埋下隱患;秸稈粉碎過程産生的粉塵,造成另外一種污染……
  
  農民費心費力費錢,效果卻不如一燒了之,怎麼會有積極性?
  
  其實,以現在的科技水平,將秸稈粉碎得更徹底,加速其腐爛,消滅蟲卵和菌體等都應該不算難事。政府部門為何只重嚴防死守,而不把重點轉向科研上?
  
  由此可見,有關部門還是重堵不重疏,治標不治本。與其把錢花在嚴防死守上,不如切切實實幫農民解決實際問題。
  
  把補貼實實在在發給農民,調動農民回收利用秸稈的積極性,從根本上杜絕秸稈焚燒現象,也就不用每年動用大量人力物力苦打“秸稈禁燒戰役”了。
  
  道理如此簡單,他們也許不是真的不明白。(梁志堅)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