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健康要聞

《傷寒論》:廚房裏的中藥能治病

健康 來源:健康報 2019年03月11日 09:03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推開廚房的門,人們只知道柴米油鹽醬醋茶是生活的必需品,卻少與人體健康聯絡到一起。其實,早在東漢時期張仲景所著《傷寒論》所載的方劑中,藥物雖不超過90味,但約有1/7是廚房裏的常備食品。

自古以來,中醫以姜當藥,發揮其緩解疲勞、乏力、厭食、失眠、腹脹、腹痛和健胃增進食欲的功效,這在《傷寒論》中體現得淋漓盡致。112首方劑中共有59首方劑使用了姜,佔52.68%,其中37首方劑使用了生薑,佔33.04%,同時有22首方劑使用了幹姜。綜觀《傷寒論》應用姜的治療作用,主要是發揮其調和營衛、溫陽散水、辛散宜通及和胃止嘔的功效。如桂枝湯中生薑雖非主藥,但其對全方其他藥物的協同作用極其重要,它能協助桂枝解肌祛風、協同大棗調和營衛;如生薑瀉心湯治療水濕內停、阻滯氣機等病證時,用生薑四兩為君藥,宜發胃陽、恢復胃腑氣機;又如吳茱萸湯治療中焦陽虛、寒飲內停上逆致嘔時,生薑用到六兩,起到溫散寒氣、和胃止嘔的作用。

大棗

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大棗性甘、辛、熱、無毒。主治反胃吐食、傷寒病後,口乾咽痛、喜唾、婦女臟燥(悲傷欲器,精神不正常)、大便燥塞、煩悶不眠、上氣咳嗽、肺疽吐血、耳聾鼻塞、諸瘡久潰等症。”《傷寒論》中共有40首方劑使用了大棗,其用量少則4枚,如柴胡加芒硝湯、桂枝二越婢一湯,多則達30枚,如炙甘草湯,但絕大多數為12枚,明確指出使用時要將大棗掰開。方中大棗的作用或補中洲、益中氣,或益陰而和胃。特別是棗姜合用是張仲景最為擅長的,或調和營衛,或調和表裏,或調和寒熱,或調和臟腑,或調和樞機,旨在調和陰陽平衡。

粳米

粳米在《傷寒論》中是一味益氣和中、補益脾胃的藥物。其中有4首方劑使用了粳米,分別是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和桃花湯。唐代孫思邈在《千金方·食治》中強調,粳米能養胃氣、長肌肉;《食鑒本草》認為,粳米有補脾胃、養五臟、壯氣力的良好功效。粳米味甘,性平、無毒。主治霍亂吐瀉,煩渴欲絕、自汗不止、心氣痛、胎動腹痛、疔腫等症。粳米的第二次淘米水稱為淅二泔,具有清熱、止煩渴、利小便、涼血的功效。此外,在《傷寒論》中,使用某些方劑如“桂枝湯”後,特別強調“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此處雖未述及稀粥為何米所煮,但從作者為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人來推測,以粳米煮粥的可能性大。

米粉

《傷寒論》述及的112首方劑中,有一首方劑使用了米粉,即豬膚湯。原文:“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主之。”豬膚湯的製作如下:“豬膚一斤,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溫分六服。”這裡的“白粉”即米粉,具有和胃補脾、止利的功效。

米醋

《傷寒論》中有一首方劑叫苦酒湯,由半夏、雞蛋清及苦酒組成,治療“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方中的苦酒也就是米醋,具有消腫斂瘡的作用。半夏得米醋後更能辛開苦泄,增加滌痰斂瘡的功能。此方可用於治療口腔潰瘍、咽喉紅腫潰爛的扁桃體炎、化膿性扁桃體炎、急性咽炎等。另有一方謂豬膽汁方,由豬膽汁和少許法醋組成,用於治療便秘,其中的法醋是指按官府法定標準釀造的食用米醋。

蔥白

《傷寒論》中的白通湯和白通加豬膽汁湯二方使用了蔥白,主要是此藥辛溫走竄,宣通上下,使格拒之勢得解,上浮之陽得回。蔥白味辛、性溫,歸肺、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散寒通陽的功效,主治外感風寒、陰寒內盛、格陽于外、脈微、厥逆等。《本草綱目》記載:“蔥,所治之症,多屬太陰、陽明,皆取其發散通氣之功。通氣故能解毒及理血病。”

雞子

雞子即雞蛋。《傷寒論》中有兩個方劑使用了雞蛋,但分別使用了雞蛋清和雞蛋黃。黃連阿膠湯使用的是雞蛋黃,用其血肉有情之品,以養心滋腎;苦酒湯使用的則是雞蛋清,發揮其甘寒清熱消腫的功效,而且方中半夏得雞蛋清,有利咽之功而無燥津之弊。

掃一掃
央視影音客戶端
央視影音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財經客戶端
央視財經客戶端
掃一掃
熊貓頻道客戶端
熊貓頻道客戶端
相關閱讀 傷寒論 | 營衛
我要糾錯編輯:鄒楊 責任編輯:張福偉
重點推薦
860010-112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