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健康要聞

暑熱難耐身體差 調好脾胃好度夏

健康 來源:人民網-生命時報 2018年07月09日 08:50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炎炎夏日,暑熱難耐,人們常會覺得不思飲食、渾身倦怠。從夏季氣候特點上來看,人體脾胃的運化功能極易受到暑濕邪氣的影響,從而導致食欲下降、倦怠乏力。所以夏天更應該重視調養脾胃,正所謂“脾胃強,好度夏”。

  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人出生以後,所有生命活動所需的營養物質都有賴於後天脾胃的攝入。胃主受納,脾主運化,食物進入胃以後,由胃進行磨化腐熟,然後由脾進行消化、吸收,化生為精微營養物質,並將精微物質輸布全身,産生的糟粕由腸道排出。金元時代著名醫家李東垣認識到脾胃功能的重要性,在其《脾胃論》中指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若脾胃虛弱,運化失常,精微物質生化無源,則會出現神疲乏力、氣短頭暈等症狀;若脾胃運化失司,體內的水液不能正常代謝,停聚而生濕、生痰,則會出現腹脹、腹瀉、水腫、咳嗽等。

  脾胃病為什麼常常在夏季多發?是因為脾還有一個特性,就是喜燥惡濕,因此容易為暑濕所傷。脾胃病有虛、實之分,在臨床常見的證型中,脾胃濕熱證、寒濕困脾證為實證;脾氣虛證、脾陽虛證、胃陰虛證為虛證。

  脾胃濕熱證:表現為脘腹脹悶、納呆、噁心欲嘔、口中黏膩、渴不多飲、便溏不爽、小便短黃、肢體困重、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本證多由外感濕熱之邪、喜食油膩辛辣食物、過度飲酒所致。

  寒濕困脾證:表現為脘腹脹悶、口膩納呆、泛惡欲嘔、口淡不渴、腹痛便溏、頭身困重、舌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膩、脈濡緩或沉細。本證多因淋雨涉水,居住潮濕,氣候陰雨;或由於過食生冷瓜果、喜食肥甘厚味所致。

  脾氣虛證:表現為食少納呆、脘腹脹滿、食後脹甚、饑時飽脹、大便溏稀、肢體睏倦、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淡黃或萎黃、舌淡苔白、脈緩或弱。本證多因飲食不節、太過勞累,或憂思日久、素體虛弱、年老體衰、大病初愈、調養失慎等所致。

  脾陽虛證:表現為食少、腹脹、腹痛綿綿、喜溫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溫、面白少華或虛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小便短少、舌苔白滑,脈沉遲無力。本證多因脾氣虛進一步進展;或因過食生冷、過用苦寒藥物;或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火不生土所致。

  胃陰虛證:表現為胃脘嘈雜、饑不欲食、或痞脹不舒、隱隱灼痛、乾嘔、呃逆、口燥咽幹、大便幹結、小便短少、舌紅少苔乏津、脈細數。本證多因熱病後期,胃陰耗傷;或情志鬱結,或吐瀉太過,或過食辛辣、香燥之品,過用溫熱辛燥藥物所致。

  針對不同的症群,中醫治療的手段多采取辨證論治的原則,因時因人制宜,且用藥靈活多變,在保養脾胃方面有著明顯優勢。

  拔罐療法:脾胃濕熱、寒濕困脾證可選用膀胱經走罐,脾俞、胃俞、中脘穴留罐。

  艾灸治療:隔姜灸中脘、足三里、神闕、關元、脾俞等穴,適用於脾氣虛、脾陽虛人群;艾灸天樞、足三里、胃俞等穴,適用於寒濕困脾證人群。

  穴位按壓:點按中脘、足三里,手掌輕揉神闕,適用於各證型人群。

  中藥臍敷:①脾胃濕熱證人群可用黃連、黃芩、大黃各等分,磨粉後用水調成糊狀敷臍;②寒濕困脾、脾氣虛、脾陽虛證人群可選用幹姜、肉桂、豆蔻各等分,磨粉後用生薑汁調成糊狀敷臍。

  中藥足浴:①脾胃濕熱證人群可用黃連、藿香各20克,六一散(滑石、甘草)30克;②寒濕困脾證人群可選用:紫蘇、陳皮各20克,藿香30克;③脾氣虛、脾陽虛證人群可用白術、幹姜、茯苓各20克;④胃陰虛證人群可選用北沙參、玉竹、麥冬各20克。

  食療:①綠豆粥:綠豆性寒味甘,有清熱解毒,降火消暑的功效,適合脾胃濕熱證人群;②陳皮粥:陳皮性味苦辛,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適合寒濕困脾證人群;③益胃粥:取益胃湯之義,具有養陰益胃之功效,取沙參9克,麥冬15克,冰糖3克,細生地15克,玉竹5克,先煎出藥汁,再加入大米煮成稀粥即成,適合胃陰虛證人群。(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脾胃病科主任 喻 斌)

相關閱讀 脾胃濕熱 | 胃陰
我要糾錯編輯:鄒楊 責任編輯:張福偉
重點推薦
860010-112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