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贗品變假為真的新伎倆

2011年10月10日 16:17 來源:大眾理財網

  近年來,隨著藝術市場的升溫,名家書畫天價的迭創,許多不法投機者在鉅額利潤的yh下蠢蠢欲動,全國各地造假大軍風起雲涌。他們不再以個人或小作坊的方式單打獨鬥,而是多以拉幫結夥的方式,分工有序,形成了“制假販假一條龍”。造假者一方面用科學的手段改造了傳統的摹、臨、倣、造、變款、拆配、揭裱、做舊等作偽方式,使之更具欺騙性;另一方面,又花樣百齣地把贗品推向市場,以假充真,牟取暴利。一時間,書畫市場上贗品橫行,陷阱密布,令初涉市場的藏家惶惶難安。
   鋻於以上種種,筆者總結了近年來書畫作偽者以假亂真的伎倆,以饗欲投身於書畫市場的藏家,使其提高警惕,遠離陷阱。

  1.科技造假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造假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其欺騙性越來越強。高倍的實物投影儀,精聚焦的幻燈機運用到書畫造假中來,改進了傳統的“臨”“摹”“倣”“造”技術,使造假更加容易且更加精準,刻章、做舊等讓古代造假者煞費苦心的作偽方法,卻在現代科技的面前變得易如反掌。如水印法就是種高倣真的複製技術,這種方法借助激光照排把原畫照成透明膠片以作底版來進行仿製,再用水印添墨的新方法,在缺少墨氣的印刷品上添上墨色,並蓋上與真品印章如出一爐的電腦印章,最後用高錳酸鉀等化學溶劑或紅外線將紙絹做舊進行裝裱,這樣完成的偽作幾可亂真。如一些不良之徒將“榮寶齋”“朵雲軒”等製作出來的工藝精湛的名家書畫木刻水印作品進行加工,將上面的“木版水印”的標注剔除,再作為真跡倒賣,有時為了增加真實感還在水印中加人手畫,讓人真假難辨。另一方面,有些經驗豐富的造假者對書畫鑒定也有研究,並利用現代科技進行“反鑒定”作偽。比如中國畫中使用的白色顏料,明清時期往往用鉛粉來製造。雖然鉛粉著色力強,覆蓋能力好,但歷經幾十年、上百年的空氣氧化作用,也會逐漸地由白變黑,産生“反鉛”現象。由於這種“反鉛”現象必須經過很長時間的推移才能出現,所以“反鉛”本身也説明了畫作有了較長的年份,成為書畫鑒定的一個方法;作偽者便反其道而行之,用化學藥劑對新畫中的白顏料作“反鉛”處理,以示此畫係“舊物”。科學造假使得一些有經驗的收藏家、鑒定家也常上當走眼,這種現象已經成為當前書畫造假的新動態。

  2.偽造款跋

  中國書畫歷來講究款識題跋,一般而言,題跋愈多,書畫的身價就愈高,可信度也就越強。隨著投資者對贗品氾濫的顧慮,附有名家鑒定題跋的書畫能給買家帶來安全感,因此在市場上也更受青睞,於是造假者為標明拍品的來源可靠,借此吸引買家注意,消除買家的懷疑心理,往往在贗品上偽造書畫鑒定家的題跋、簽名或在鑒定印章上大做文章。當前利用題跋造假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假畫真跋”,即個別鑒定家為私利而放棄原則與造假者合作,明明是拙劣的偽作卻昧著良心題為真跡;另外一種是“假畫假跋”,即造假者利用人們盲目相信名家鑒定題跋的心理,故意偽造一些名家的假跋,借此以抬高偽作的身價與可信度。當前市場中充斥的這些假題跋主要集中在近代的張大千、吳湖帆和當代的謝稚柳、楊仁愷、徐邦達、史樹青、單國強等人身上,有些題跋一望便知是偽題,有的則屬高倣,需細加分辨;除了偽造題跋,偽造名人上款的伎倆在市場中也屢見不鮮。買家經常能在一些贗品上看到張大千等大師或者毛澤東等建國初期領導人大筆題就的上款,有時甚至連美國元首、蘇聯元帥也成為贗品中的常客。如某公司大拍中有一幅水平低劣的偽潘天壽的《雞石圖》,上款卻赫然署著“伏羅希洛夫主席同志道正”的字樣。還有一幅某公司的拍品《柳樹立馬圖》,明顯是倣自北京徐悲鴻紀念館藏的《回顧》。拍品裱綾上署名楊仁愷、亞明、林曦明三家題跋,卻明顯是一人所寫,且與畫中偽款用筆一致,撇捺呈放射狀,且過多直筆。然而正是憑藉這華麗的“名家題跋”保駕護航,這幅作品竟以不菲的價格成交。

  3.拍賣鍍金

  在拍賣市場火熱的今天,有些造假者利用拍賣行鑒定的疏忽,或者乾脆與某些喪失了職業道德的書畫拍賣商串通一氣,將書畫贗品混入拍品中參拍,這已成為書畫贗品進入市場的最主要途徑之一。在拍賣的過程中,如果贗品得不到買家響應,造假者就會在拍賣會上安排“拍托”,進行違反拍賣行規的自賣自買或委託他人來競買,以此造成一種該拍品為眾人所推崇的局面,以吸引其他買家注意。此舉如果能夠魚目混珠,順利地賣掉贗品最好,即使賣不掉,被自己重新購回,也獲得了為贗品“正名”的“金手指”:成交證書,為贗品在日後或通過私下交易,或繼續上拍以獲取更大利益找到了合理的依據。在拍賣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有些拍賣公司從知假拍假中暫時嘗到了甜頭,便蠢蠢欲動,淪為制假一條龍中的一環,幹起了銷售贗品的勾當,更有甚者親自參與制假。畫家韓美林經過市場調查發現:從1999年到2004年一共有246件署名為他的作品被拍出,而韓美林認為其中95%的作品都有問題;其他的,如“黃胄假畫案”“吳冠中《炮打司令部》”“史國良打假”等市場上沸沸颺颺的拍賣行售假案更是造假者通過拍賣來傾銷贗品的明證。如北京某拍賣公司2006年秋拍所推出的兩幅吳冠中的作品《蘇州園林》和《桃花》,都是吳冠中本人所揭露的贗品,但其中的《桃花》仍以330萬元高價成交。當一幅幅贗品在拍場上被鍍金,擁有了以後可以在市場上繼續流通的“綠卡”的時候,人們對拍賣的信任度也就大打折扣,而且也嚴重損害了藝術家的名譽和利益,從長遠來看,對藝術品市場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

  4.編造故事

  編造美麗動聽的故事給贗品尋找出處是造假者慣用的伎倆。他們為了兜售手中的贗品,每每處心積慮、天馬行空地編造自己與書畫家或作品的某種聯絡,各种家傳至寶、出土文物的謊言橫空出世,以誘使警惕性差的買家上當;有的造假者甚至與某些書畫家的後人、朋友、學生或者鑒定家聯手編織“美麗的謊言”,更是讓人防不勝防。如2002年在全國引起軒然大波的“石魯遺作案”就是河南商丘的三個農民郭聖生、郭倫信和郭聖海精心設計的騙局。他們把準了“中國凡高”石魯作品在藝術市場的搶眼表現,便低價找到西安畫界的鄒佔兔臨摹了一批石魯畫作,然後為這些倣畫編造了一個美麗動聽的大謊言:“文______革期間,郭倫信在西安為生産隊賣白蠟桿時,偶遇落難的畫家石魯。石魯嗜酒如命,郭倫信就將家鄉釀製的張弓酒送給他喝。石魯每次都喝得醉醺醺的,然後揮毫作畫。畫一張自覺不滿意扔掉,再畫一張仍覺不美再揉揉扔掉。郭倫信由此在地上撿了不少石魯的醉中畫。石魯是個最講義氣的人,他對郭倫信在非常時期的關心很是感激,將自己的多幅作品慷慨贈給郭倫信。這樣郭倫信保存的‘石魯遺作’多達上千幅。”編造好了畫作的來源,他們又勾結鄭州長城鋁業公司的退休幹部劉東旭一起將故事公布於眾,劉東旭借助媒體透露了另外一個故事:“一次,劉東旭經好友推薦,來到鄭州一家拍賣行鑒賞書畫作品,驚喜地發現一幅石魯先生的大作《黃河兩岸度春秋》,激動難耐,憑著預感,他相信拍賣者手中一定還有石魯先生的其他遺作。經多方打聽,他終於在河南省寧陵縣的一個鄉村找到了拍賣者郭倫信、郭聖生父子,得知了他們家珍藏的‘石魯遺作’有上千幅。”正是這兩個故事使得一大批“石魯遺作”驚現河南,成為收藏界的駭聞。

  5.展覽洗畫

  目前造假者還有一種“洗畫”的方式來銷售贗品,即先在博物館、美術館或由權威部門展出假畫,使之披上權威認證的外衣,隨後將贗品隨同刊印的書畫展覽會宣傳印刷品一起兜售,這樣就容易脫手。1999年末2000年初,某博物館舉辦了“金剛神韻——傅抱石金剛坡時期作品特展”。開展期間,傅抱石的親屬來到展廳向媒體揭露展出的傅抱石作品均是百分之百、徹頭徹尾的偽作。據《美術報》的調查,這批號稱為“抗戰時期原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院長所收藏”的贗品,被台灣某畫苑的負責人許某以數千萬人民幣購得;當許某後來發現這批畫係贗品時,便希望通過在大陸展覽的辦法來瞞天過海,確立這批假畫的真品地位,沒想到反而暴露了這批假畫。這種通過在正規博物館、美術館舉辦正規展覽,再輔之正規出版社的豪華畫冊,像洗錢一樣把“黑畫”洗成“白畫”的現象,暴露了當前學術性的缺失,導致了廣大藏家對藝術市場信心的下降,為贗品進入市場大開門戶。

  6.編撰圖錄

  當前藝術市場上存在著非理性地神化圖錄的現象,著錄過的名家作品其價格通常要高出非著錄作品價格的一半以上。不管如何拙劣不堪的贗品,只要被印入出版物,便等於身進保險箱,手握護身符了。所以不少造假者便趁目前書刊市場較為混亂之機,利用民眾對書刊鉛字的盲信心理,在出版物上大做文章,其手段一般有五:(1)先向正規出版社購買書號出版畫冊,再想方設法將贗品雜廁其中,使之搖身一變,以假充真,如一家中央級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石魯書畫集》中竟羼雜了51件偽作。(2)不購買書號,自行偽造現有畫冊,使其外觀相同,內容大相徑庭,最後再聯絡印刷廠印刷,盜版發行,如2006年7月某媒體曝光的《何水法寫生集》就完全倣照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的版式、紙張,假畫冊在外觀上與真的毫無二致,但裏面的畫卻全是贗品;另有本陸儼少的偽畫集,則是以香港朵雲軒1991年出版的《陸儼少書畫藏品集》第一冊為母本,前後大部分畫作和真畫集一模一樣,但中間一部分則為一頁真、一頁假,摻入其中的假畫竟佔整本畫冊的三分之一。(3)先將贗品在著名的藝術刊物上出版發表後,然後在大型的書畫拍賣會上以參拍方式進行售偽,如倣冒傅抱石《毛澤東詩意圖冊》的贗品,就是先刊登在國際著名的大型書畫收藏類刊物的“傅抱石專號”中,然後再出現于香港某拍賣公司秋拍上的。(4)通過讓贗品參加一些並不權威的所謂“大展”而順理成章地編入展覽圖錄,如市場上露面的一幅徐悲鴻《蒼鷹》的贗品就曾參加了一個在海外舉辦的“20世紀中國畫大展”,並由此著入圖錄給人造成“真品”的假象。(5)利用某些拍賣行對拍品鑒定並不認真之機,花錢在拍賣圖錄上做文章,如某公司大拍圖錄中有一幅潘天壽的《菖蒲八哥》,並標明曾著入《獅城藏畫》,其實卻是抄襲自國內某博物館的不折不扣的贗品。這種種著錄造假足以告誡收藏者應對近些年出版的各種形形色色的圖錄謹慎對待,切莫認為那些曾經拍賣成交、已有成交記錄的東西就是真品。

  7.合成照片

  藏家向書畫家求購作品,字畫到手後又請求與作者合影留念,並將字畫醒目昭示,這本是人之常情,故而有些人售畫時就出具此類照片,以此作為書畫家本人親鑒的證明。目前這種方法不僅在民間交易中屢屢現身,就連一些正規的拍賣會上也出現了“此拍品附作者本人合影一張”的描述,以為賣點。而許多買家也抱著眼見為實的心理,非常看重書畫家與賣家及作品的合影,於是合成照片也成為一種推銷贗品的方式,具體方式大致有兩種。一者,為調包之計。有些造假者往往先到畫家府上購買一張真畫,然後就順理成章地要求與畫家本人及作品一同合影,此時他們或把作品挂在身後的墻上,或者幾人同時與畫家站在一起,以便使作品在照片中的比例小之又小,有時他們甚至還會故意將焦距調虛,使照片的圖像模糊不清。當這一切完成後,他們就可以臨摹原作,將贗品和合影一起多次出售了。像曝光的“曹續恒購買李苦禪假畫案”就是因為曹續恒輕信了造假者出示的李苦禪之子李燕與作品的合照而上當受騙的。二者,無中生有。有些造假者還直接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或用兩次攝影合成技術進行粘貼翻拍,或用電腦圖像處理技術來拼接克隆,從而使書畫家和贗品合二為一地出現在一張照片上;為了增加贗品的可信度,造假者甚至會偽造不同時期書畫家與此作品的照片,並設法在報刊雜誌上發表,造成“事實”的假象。如在南京發生的“制販名畫家陳大羽贗品案”,就是造假者將身著不同服裝的陳大羽先生的人像與贗品合成在一張彩照上,試圖給人以彩照上的作品是創作于不同時期的假象。

  8.利用專家

  累年藝術品市場的發展使得鑒定專家成為了“香餑餑”,他們對鑒定結果的“一錘定音”,使得很多民眾張口專家,閉口專家,到了迷信的程度。一些造假者看到了專家的妙用,開始在專家身上下工夫;而有些專家不惜與造假者同流合污,為金錢和利益指假為真。仍以三位河南農民導演的“石魯遺作案”為例,2002年3月中旬,在郭倫信、劉東旭等人的策劃下,“石魯遺作展”“石魯遺作研討會”同時在北京大張旗鼓地舉行,一批鑒定界、美術界、文學界知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本來,這批贗品從用筆、構圖、著墨、印章等方面都可以看出是拙劣的倣冒品,但是不知是對石魯缺乏研究還是另有他因,這些專家竟對這批“遺作”讚嘆不已,“中國書畫五人鑒定小組一成員欣然題跋:‘劉東旭先生所藏石魯水墨卷軸,皆為六尺中堂,手卷長丈二有餘,隨意操觚,筆墨淋漓,風茂獨具,氣勢雄強,開一代之先聲,于國內外傳世諸作中,當屬上品,誠乃一生從事藝術創作之精華。’一姓魏的國畫大師拍案叫絕:‘當今無敢有此奇筆奇意也。’”贗品真品是否屬實並不重要,專家完全可以“變廢為寶”“點石成金”。

  9.家屬提供

  近年來拍賣會上贗品眾多,導致許多買家對拍品真偽都心存疑慮,信任危機已成為當下藝術市場中的嚴重問題。很多經營機構為打消買家的畏懼心理,紛紛打出“家屬提供”的旗號。良好的出發點更加難免被作偽者所利用,於是一些偽作也開始以“家屬提供”的名義出現,這裡面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假冒家屬之名。造假者借書畫家親人、朋友、學生的名義來兜售贗品。如市場上曾有一幅徐悲鴻的《雄獅》,賣者自稱此畫是“大師畫予學生”的作品,但對比徐悲鴻繪于1930和1931年的兩幅《雄獅圖》,真偽一目了然;還有一種情況是家屬提供偽作。有些拍品雖然來自藝術家親朋弟子之手,但拍品卻為贗品。造假者與某些書畫名家的後人、親朋、弟子串通起來,或者讓他們在贗品上題寫證明是真跡的題跋和簽名,或者讓他們代售贗品;甚至少數書畫名家的親屬竟親自偽造假畫並鈐上原作者的真印章進行銷售,其欺騙性更強。
   10.利用回流
   近幾年,文物回流成為中國藝術市場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如《寫生珍禽圖》《研山銘》《清乾隆欽定補刻端石蘭亭圖帖緙絲全卷》等從海外回流的拍品,均以兩三千萬人民幣的天價成交。尤其在2004年6月翰海春拍上,海外回流的陸儼少《杜甫詩意百開冊》更是以6930萬元的天價刷新了國內藝術品成交的最高紀錄,吸引了更多流失海外的藏品回到國內。看到漂流海外的文物特別容易受到國內買家追捧的情況,一些造假者便利用回流方法售假。他們先把假字畫帶到國外找機會展出,再精心偽造國外的買賣文件,最後以某外國友人或華僑的身份帶回國內進人流通領域;有些海外藏家也趁此良機,迅速出手自己收藏的贗品,致使“海外回流”魚目混珠、真偽參半。由於海外回流還屬新生事物,國內買家往往對此抱以很高的期望與信任,面對搖身一變披上華麗外衣的偽作,他們很容易喪失警惕,盲信不疑,最終上當受騙成為“套牢一族”。2004年6月底,上海某拍賣公司的一件潘天壽的“海外回流”作品《錦葵紅杏》,以112.2萬元成交,最後發現此畫係倣自江蘇淮安市博物館珍藏的潘天壽真跡《紅葵黃花》。

  11.網絡販假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新月異和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藝術品網上拍賣逐漸興起,除了“嘉德在線”等專業的藝術品拍賣網站外,“淘寶”“易趣”等網站也相繼推出了藝術品網上銷售業務。而造假售假者也開始嘗試利用網絡這種新的平臺來銷售書畫贗品。關於網上的拍賣活動,世界上還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來進行調整和規範,雖然各個拍賣網站都有自己的一套網上拍賣的具體規則,明確規定了網站用戶的權利和義務,但網上拍賣實際是一個虛擬的交易過程,拍賣網站也無法真正對網站用戶的違規行為進行約束;而那些無拍賣主體資格的拍賣網站,本身沒有拍賣專業人員,並沒有能力對網站拍品進行鑒定評價;即使買家擅長鑒定,但由於不能看到標的實物,只能看到電腦屏幕上展示的實物影像,而且往往清晰度不夠高,不能使網上拍品的品質得到保證,贗品以假亂真,劣質産品以次充好的情況層出不窮,因此網絡拍賣藝術品的最大瓶頸就是網絡交易的安全性不明,同時也給造假售假者以可乘之機。目前網上銷售的所謂名家作品,絕大多數為贗品,甚至為水印作品,價格大多出奇便宜,如一網站上所賣的傅抱石的3.1平尺的山水畫和齊白石的2.18平尺的《墨蟹圖》只售600元,其真偽顯而易見。
   種種事實表明,當今造假者的膽量、想象力、伎倆、規模和活動能力已今非昔比,書畫造假售假的方式不僅花樣翻新,而且常常綜合使用,令人眼花繚亂。如“石魯遺作案”中石魯假畫的數量竟達上千件之多,同時還請名人題跋鍍金、大張旗鼓的開研討會、利用專家和媒體大肆宣傳炒作等新興的造假伎倆,堪稱前無古人。對於買家來説,無論造假者採用什麼樣的手段,都要清醒地認識到,對一件書畫作品而言,內在的質地才是判斷其真偽的根本,而專家的意見、出版的圖錄、拍賣公司的宣傳、名家的題跋等等只能視為參考,盲聽盲信必將付出慘痛的代價;隨著國內又一次書畫造偽高_潮的到來,藏家們只有與時俱進,密切關注市場新的作偽動態,提高辨偽識真的能力,才可以少受贗品之害。

主辦:全國打擊侵犯知識産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領導小組成員單位 承辦:中國網絡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