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識別假豆腐
2011年10月10日 16:13 來源:鳳凰健康
近日,看新聞發現食品造假者又研發出一項新産品——假豆腐。新聞提到江蘇蘇州一家豆腐生産廠家提醒政府和民眾,自5月以來,湖北和湖南多個城市出現了冒充其合格註冊的豆腐製品的假豆腐。武漢關閉了至少兩家假豆腐作坊,逮捕了作坊老闆,收繳了大量化學原料,包括大豆分離蛋白、澱粉和色素。造假者説,他們將這些化學原料與水、鹽和味精混合,蒸熟後,最後封裝。去年3月,海口也曾發現用澱粉、碳酸鈉和少量大豆製作的假豆腐。用澱粉製作的假豆腐比用天然大豆製作的豆腐便宜很多,正是因為其中有巨大的利益誘惑,所以造假者敢鋌而走險。
眾所週知豆腐是一種很健康的傳統食物,無論是古人的養生理論還是現代營養學的觀點,都把豆腐做為上品進行推薦。人們對豆腐的評價之所以很好,主要是因為三點,一是豆腐提供豐富的植物性蛋白質,大豆蛋白是優質蛋白,這在植物性食品中是非常少見的,營養價值高於普通植物性食品中的蛋白,同時它相比動物性食品中的蛋白,還沒有膽固醇,因此用大豆蛋白部分替代肉類,對控制慢性疾病有利;二是豆腐提供大量的鈣,100克南豆腐可以提供116毫克鈣,36毫克鎂,6.2克蛋白質;100克北豆腐可以提供138毫克鈣,63毫克鎂,12.2克蛋白質。而肉類中的鈣質要遠低於豆腐中的鈣含量,對於不喜歡奶製品的人,用豆腐替代奶酪和牛奶,也可以供應足夠的鈣;三是豆腐中含有礦物質和大豆中的一些生物活性物質,對健康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而假豆腐的原料主要是大豆分離蛋白、大豆油、變性澱粉、鹽、味精、色素,跟真豆腐比起來一來是大豆蛋白的含量低,二來脂肪、食鹽的含量高,三是基本沒有礦物質和天然活性物質,四是其中的鈣含量很低。所以就其營養價值來講要遠低於以大豆為原料加工而成的真豆腐。
從安全性的角度分析,根據工商局查獲的這幾種假豆腐原料來看,假豆腐中使用的都是食物原料,包括其中用到的食品添加劑,因此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明顯危害。不過這種以次充好、挂羊頭賣狗肉的行為本身就是在欺詐消費者,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因此一定要堅決予以打擊!
那麼,消費者應該如何辨別假豆腐呢?我們給大家提幾條建議:首先是要用眼睛看,優質豆腐呈均勻的乳白色或淡黃色,而人工合成豆腐因為加入了白色素,比起傳統豆腐要白得多,也可能內有水紋、氣泡等;其次,要用手摸,傳統豆腐用手按壓有一定彈性,人工合成的豆腐切面較粗糙,彈性較差;第三是聞味道,優質的豆腐有濃郁的豆香,而假豆腐通常沒有豆香味或豆腥味;第四就是價格因素,假豆腐的價格往往低於市場上的真豆腐,正所謂一分錢一分貨,大家不要圖便宜。
附:豆腐的歷史
豆腐在我國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淮南王劉安,是西漢高祖劉邦之孫,公元前164年封為淮南王,都邑設于壽春(即今安徽壽縣城關),名揚古今的八公山正在壽春城邊。劉安雅好道學,欲求長生不老之術,不惜重金廣招方術之士,其中較為出名的有蘇非、李尚、田由、雷波、伍波、晉昌、毛被、左昊八人,號稱“八公”。八公相伴,登北山而造爐,煉仙丹以求壽。他們取山中“珍珠”、“大泉”、“馬跑”三泉清冽之水磨制豆汁,又以豆汁培育丹苗,不料煉丹不成,豆汁與鹽鹵化合成一片芳香誘人、白白嫩嫩的東西。當地膽大農夫取而食之,竟然美味可口,於是取名“豆腐”。北山從此更名“八公山”,劉安也于無意中成為豆腐的老祖宗。自劉安發明豆腐之後,八公山方圓數十里的廣大村鎮,成了名副其實的“豆腐之鄉”。宋明以後,豆腐文化更加廣為流傳,許多文人名士也走進傳播者的行列。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善食豆腐,元佑二年至元佑四年任杭州知府期間,曾親自動手製作東坡豆腐。南宋詩人陸游也在自編《渭南文集》中記載了豆腐菜的烹調。更有趣的是清代大臣宋犖關於康熙皇帝與豆腐的一段記載。時值康熙南巡蘇州,皇帝新賜大臣的不是金玉奇玩,而是頗具人情味、鄉土氣的豆腐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