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學生發明地溝油檢測法:5種方法快速識別
2011年09月23日 14:10 來源:搜狐新聞
來源:濟南時報
監管是整治地溝油的一個軟肋(資料漫畫)
“上海中學生發明地溝油檢測法”走紅網絡,其背後的課題組負責人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
五種方法可快速識別地溝油
本報記者 祝田園
近日,衛生部正緊鑼密鼓組織科研攻關研究鑒別地溝油檢驗方法。與此同時,一個“地溝油生生把孩子逼成了發明家”的帖子也在網絡上瘋傳。今年6月在北京獲得地溝油簡易檢測法專利的上海向明中學高中生林立旖也因此成為網絡紅人。
22日,本報記者連線上海向明中學,發現在林立旖身後,有一個地溝油課題組,課題組負責人黃曾新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已研究出地溝油五種物理快速檢測法,比化學檢測法搶先問世。
檢測目標鎖定動物脂肪
黃曾新是上海向明中學的退休返聘老師,教授創造學。手頭有800多個研究課題的他,看完去年“3 15”晚會上央視揭露地溝油黑幕的報道後,決定研究老百姓簡單易學的地溝油檢測標準。為此,他從學校招募了四五名志願參與該項目的學生,今年6月獲得發明專利獎的林立旖就是團隊中的一員。
在研究時,課題組發現,豬、牛、羊、雞肉熬製成的湯,冷卻後常溫下就凝結,含有飽和脂肪酸較多,在10℃~15℃就凝固,凝固點高;植物油含有不飽和脂肪酸較多,凝結溫度在-5℃~-15℃之間,凝固點低;動植物混合油則介於二者之間,凝固點通常在0℃。
這支小團隊從一開始就將檢測目標確定為含有動物油的地溝油,最初,該團隊只研究出通過油品凝固點檢測的方法,而在最近三個月中,他們又鑽研出透明度、粘度、折射力和光譜測性等四種簡便易行的物理快速檢測方法。
專家詳解五種檢測方法
據黃曾新介紹,通過凝固點判斷地溝油的具體做法是,拿一塊金屬鋁板,在上面打三個直徑5毫米—10毫米、深度20毫米的孔,中間一個孔內放入溫度計,另兩個孔一個放純植物油,一個放疑似地溝油,然後放入可調節溫度的冰箱內冰凍,同時一次次下調溫度。當冰箱內溫度達到-5℃時,拿出鋁板來查看,如果疑似地溝油冰凍,基本能判斷性質屬實。
除了這種鑒別法,百姓還可以將不同的油放在0℃~-5℃的低溫下觀察透明度,若渾濁,則説明可能是地溝油;或者看油的粘度,植物油在0℃~-5℃時很容易攪拌,粘度很小,但地溝油粘度會變大,不易攪拌;再或者比較不同油的折射力,不同成分的油,對光的折射能力不同;再一種辦法就是更高級的光譜測性,將油放在透明三棱形玻璃器皿中,打一束白光,不同油呈現不同光譜。
物理檢測不是100%正確
據黃曾新介紹,地溝油主要包含三大類:一類是水煮魚、火鍋鍋底等反復使用後的油;第二類是病死豬肉熬製的油;第三類則是反復炸油條、油餅等麵食的老油。前兩種油都含有動物油成分,用物理檢測比較容易區分,而第三種因為不含動物油,所以目前他的團隊還沒有研究出物理鑒別辦法。
他認為,物理檢測法容易普及,相比而言,化學檢測法花費成本高,而且也很難區分地溝油。“地溝油生産方式也在升級換代,用蒸餾法提純的地溝油,基本去除了動物脂肪,從成分上就很難鑒別出來,但一些有毒有害物質依然存在,所以化學檢測也不一定可靠。”
不過,黃曾新也不避諱地自揭短處:“我們目前研究出的檢測法不能覆蓋全部地溝油檢測,最近,衛生部就有人打電話過來,説物理檢測法容易造成漏檢。”但他同時表示:“我們的物理檢測方法不是100%正確,但可以給人做參考,在大部分情況下能鑒別。”
【質疑】
網友:這種鑒別法有點不靠譜
上海向明中學地溝油課題組的檢測方法是否有用?對此,各方人士看法不一。記者採訪的濟南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教授蘇永道對這五種方法給予了肯定。
蘇永道在詳細了解了五種物理檢測法的原理後認為,五種物理檢測法都是定性判斷,雖不能定量確定油裏面的成分,但有一定參考價值,可以用該方法先迅速判斷,再用化學法詳細鑒定。
不過,也有網友對這種物理鑒別法提出了質疑,網友“帕格尼尼的左手”表示:“這個純屬胡説。棕櫚油、花生油的凝點都應該在零攝氏度以上,更不要説各種食用調和油了。油的凝固點和所含雜質多少也有關係,一級、二級油肯定不一樣。另外,現在市場上有降低油凝固點的化學藥劑(抗結劑),要加了這東西,就更難區分了。” (記者祝田園)
問題
檢驗標準缺乏監管部門太多
食用油作為消費量巨大的食品,歷來是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重點監管品種,深圳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地溝油整治最大的軟肋是檢驗地溝油無標準可依。目前還沒有地溝油的檢測標準,為監管部門判斷是否地溝油帶來困難。
另一個軟肋,則是地溝油監管部門多。目前按照深圳市大部制分工,地溝油監管職能分由多個部門負責。多部門監管的結果是,一旦有利益的地方,可能大家都來插一腳,一旦有責任,可能誰都不來過問。
深圳市人居環境委負責宣傳的一負責人就告訴記者,提到地溝油,他也“一頭霧水”,不知道誰來管。 (據《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