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真假肉眼難分 選擇鑒定機構成關鍵

2011年08月23日 09:30 來源:中國産經新聞報

  今年,上海拍賣行落幕的春拍行情是,玉器上升了40%-50%。

  玉器作為財富的承載者,既有普通商品的特徵,又有其獨特的文化含義。當今一共有四種材料可以叫作玉:翡翠、和田玉、南陽玉和岫岩玉,現在大家公認的有價值的玉就是兩種:翡翠、和田玉。所謂“黃金有價玉無價”,很多人買了玉石置於家中,一方面為了怡情逸志、“養玉養人”,另一方面也保值升值,只賺不賠。

玉器 資料圖片

  珠寶玉器越來越受到現代人的追捧,當今市場充斥的玉器也魚龍混雜。《中國産經新聞》記者為此專門做了一次暗訪調查,在隨機搭乘的一路公交車上就有不下5名女乘客佩戴玉鐲,記者在北京新世界百貨玉器專賣店看到,玉鐲標簽上的價格達到幾十萬甚至是幾百萬,而在不遠的紅橋市場內,琳瑯滿目的玉鐲價格也就在幾百元到幾千元,基本看不到有上萬元的。這幾千元的玉鐲和幾萬元的玉鐲,區別究竟在哪?別説普通消費者了,就連那些每天賣這些玉石的商家、甚至技術人員,離開了檢查儀器都很難辨出真假。

  大多數賣家只提“眼緣”不提真假,至於怎樣挑選物美價廉、品質上乘的玉器,他們給出的建議往往都是“買玉是要靠緣分的,憑第六感一眼看中的才戴得住”,結果就是消費者盲目地花了不菲的價格買了不知真偽的玉器。

  為了買到A貨,很多人不惜重金選擇大的商場,正規商場有嚴格的進貨渠道和商品質量控制,同時利潤比例也相對固定,舉辦促銷活動時,打折後的珠寶玉器價格非常實惠。而記者了解到的情況卻是很多商場也是從紅橋古玩批發市場等地進貨,“這件580元的玉鐲在商場裏最少也要兩三千,翻幾番都很正常”,一位攤主告訴記者:“‘珍珠看圓玉看潤’,將天然玉石的棉絮等填充物抽空加工,這樣的玉石看起來也很通透亮澤,其實是經過人工處理的B貨”。即使是配有鑒定證書的玉器,記者發現證書也是千差萬別,正規出具的珠寶玉石質量檢驗證書,必須是國家認定的檢測機構,檢驗證書上一定要印有“CMA”、“CAL”、“CNACL”三個標識中的任一個標識。

  玉石專家建議,所謂的真假也就是鑒定結果與出售者所述情況是否相符,認真看看對方提供的鑒定證書和你買的東西是否能對應起來,質檢師們只對珠寶玉石的真假、貴金屬的含量、重量等做檢測,對價值不會下定論,“只要是真貨,原則上賣多少錢都是合法的”,一位資深的玉石收藏者告訴記者,如果不符,消費者則應找消費者協會或者工商部門投訴,尋求幫助。

  近年來,消費者對珠寶類産品的認識和維權意識正在不斷提高,有關專家表示,一些機構並不具備專業的檢測能力和資質,檢測人員也不具備珠寶玉石檢測執業資格,更不具有法定檢測資質,其檢測行為不承擔法律責任。消費者選擇這樣的檢測機構雖然花費較少,但檢測質量難以保障,合法權益也就難免受到侵犯。北京有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北大興華寶石鑒定中心、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大寶石檢驗中心等8家寶石玉器鑒定機構,而目前我國有資質進行寶玉石鑒定的機構也只有60多家。

  “亂世黃金,盛世玉”,一些不法商家面對這一良好的市場前景,用以次充好、虛假宣傳、漫天要價等多種手段,給普通消費者製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陷阱。面對非理性的玉器投資風潮,專家建議消費者要掌握一定的珠寶鑒別常識,不要衝動消費,購買後索取正規發票,並要求商家註明所購商品名稱、成色等詳細信息,以備售後服務及維權時使用。

主辦:全國打擊侵犯知識産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領導小組成員單位 承辦:中國網絡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