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傢具鑒定識破作偽招數 十三招見招拆招

2011年06月17日 16:55 來源:中國市場秩序網

  中國明清傢具被現代人認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德國人艾克就迷上了中國明式傢具,並於1944年出版了《中國花梨傢具圖考》一書,此書引起海外人士對中國明清傢具的收藏熱潮。1985年,我國著名古傢具研究專家王世襄先生編撰了《明式傢具珍賞》,此書經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發行後,立刻在香港引起轟動。1991年,北京成立了第一個傢具收藏組織——中國古董傢具研究會。1993年6月,上海收藏欣賞聯誼會在三山會館舉辦了國內第一個民間傢具收藏展——“中國古董傢具展”,引來無數參觀者。1996年9月19日上午,紐約佳士得總部大廳舉行了一次被全世界收藏界公認為近年來最具震撼力的中國古董傢具拍賣會。107件中國明清古董傢具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激烈競拍,全部成交。1998年,紐約亞洲藝術品拍賣會,一座明代黃花梨屏風以約百萬美元成交。2002年,北京嘉德拍賣會上,一對黃花梨頂箱櫃以980萬元刷新中國傢具成交記錄。

  隨著中國明清傢具的價值逐漸被人們認識,伴隨而來的就是古舊傢具的作偽之風氾濫。大批的不法商販為了最大程度的謀取暴利,大肆造假。偽作的“古舊傢具”充斥全國各地的傢具舊貨市場。如果説歷史上清朝晚期和民國時期的兩次中國古傢具作偽風潮,他們倣明式的傢具還有一定的藝術水準的話,這一次風潮的偽作大多粗鄙不堪,連“貌似神離”的水平也達不到,並且不論明式還是清式,只要賺錢就倣。所以,要想在假貨、劣貨充斥滿目的情況下淘到一件稱心如意的古董傢具,首先就要練就一雙辨別真偽取精的慧眼。依筆者看來,鑒定明清傢具應當從辨真偽、辨年代、辨價值三方面入手。

  真偽鑒定是古董鑒定最基本的一環,要了解明清傢具的真偽鑒定,首先得從識破其作偽的招數開始。以下這些招數是我們在鑒定工作中經常會遇到的:

  第一招:以劣充好

  利用硬木傢具材種不易分辨的特點,以較差木材製作的傢具,混充較好木材製作的傢具。

  第二招:移花接木

  隨著年深日久,許多古代傢具往往因日曬雨淋,保存不善,構件殘破缺損嚴重,極難按原樣修復,於是就有人大搞移花接木,移植非同類品種的殘余結構,湊成一件難以歸屬、不倫不類的古代傢具。

  第三招:以多充少

  “罕見”是古代傢具價值的重要體現。因此,不少傢具商把傳世較多且不太值錢的半桌、大方桌、小方桌等,紛紛改製成較為罕見的抽屜桌、條案、圍棋桌。

  第四招:拆一組兩

  利用完整的古代傢具,拆改成多件,以牟取高額利潤。具體做法是,將一件古代傢具拆散後,依構件原樣仿製成一件或多件,然後把新舊部件混合,組裝成各含部分舊構件的兩件或更多件原式傢具。

  第五招:改頭換面

  投機者有時任意更改原有結構和裝飾。如有人認為,凡看上去比較“素”(無裝飾、雕飾)的明式傢具,年代可能較早。結果就把一些珍貴傳世傢具上的裝飾故意除去,以冒充年代較早的傢具。

  第六招:雜材其中

  這種作法常常見於包鑲傢具。包鑲傢具早在清代中期就已有之,當時一些蘇式傢具曾存在這些特點,主要是為了“省料”的考慮,並非出於現在倣作古典傢具單純牟取暴利的目的。現在的一些所謂“硬木”傢具,其包鑲手法是在普通木材製成的傢具表面“貼皮子”,即貼上一層極薄的硬木皮,其內心主材部分則是採用並不昂貴的雜木,偽裝成硬木傢具,高價而售。

  第七招:偷梁換柱

  採用“調包計”,軟屜改成硬屜。軟屜,是椅、凳、床、榻等傳世硬木傢具的一種由木、藤、棕、絲線等組合成的彈性結構體,多施于椅凳面,床榻面及靠背處,明式傢具中較為多見。與硬屜相比,軟屜具有舒適柔軟的優點,但較易損壞。傳世久遠的珍貴傢具,有軟屜者十之八九已損毀。由於製作軟屜的匠師近幾十年來日臻絕跡,所以,古代珍貴傢具上的軟屜很多被改成硬屜。

  第八招:改高為低

  為適應現代生活的起居方式,把高型傢具改為低型傢具。傢具是實用器物,其造型與人們的起居方式密切相關。進入現代社會後,沙髮型椅凳、床榻大量進入尋常百姓家。為了迎合坐具、臥具高度下降的需要,許多傳世的椅子和桌案被改矮,以便在椅子上放軟墊、沙發前作沙發桌等。不少人往往在購入改制後的低型古代傢具時,還誤以為是古人流傳給今人的“天成之器”。

  第九招:刻意作舊

  好的硬木傢具,隨著年代的推移,在其表面會産生一種自然形成的歲月磨痕,有的傢具木材上會出現一種只有年深日久才會出現的開裂縫,而現在的古舊傢具作偽者,在一些使用頻率比較高的傢具上,比如桌子、箱櫃的表面用鋼絲球擦出一條條痕跡,上漆後再用茶杯、鍋子燙出印記,用小刀劃拉幾道印子,看上去真有一種飽經歲月滄桑的感覺。還有採用細砂皮在新倣傢具最容易受到磨損的部位精心打磨,做成使用痕跡,然後上蠟,做成老皮殼。

  第十招:速成催老法

  俗話説:“歲月催人老”,但有些倣古傢具卻是通過人為方法進行“催老”的。這種人為手法,就是把新作的傢具摧殘成久經風霜的“老傢具”。在新做好的傢具上潑上淘米泔水或茶葉水,然後擱在室外的泥土地上,任它日曬雨淋,兩三個月裏反復幾次後,木紋自然開裂,油漆龜裂剝落,原木色澤發暗,顯出一種貌似歷經風雨的舊氣,仿佛幾十年上百年的時間就濃縮在裏面了。若是桌椅類傢具,就將四條腿埋在爛泥地裏,時間一長,這一截腿就會由淺入深地褪色,呈現一種水漬痕,很能騙過外行。但是真品的水漬痕一般不超過一寸,作偽的往往會過分。

  第十一招:偽作包漿

  第十二招:蟲蛀傢具

  為達到更加逼真的效果,有些作偽者還在傢具的抽屜板上做出被老鼠咬過的缺口,或用蟲蛀過的老料做在關鍵部位上,更有甚者,還專門豢養蛀蟲在傢具上刻意蛀出特殊的效果。有些買家一看到傢具表面有蟲蛀的痕跡,就心甘情願地掏錢奉上,自以為撿了“漏”了。

  第十三招:老料新作

  最近在古舊傢具市場上,出現了一種木紋開裂、蒙塵包垢、灰頭土臉的“老傢具”,這些老傢具,從外形色澤上看,確實有一種歷經歲月磨蝕的感覺。不明底細的購買者,一看到這些古裏古氣的“古董傢具”,往往會毫不猶豫出資買下,實不知卻掉進了一些賣家設進的圈套裏。這种老傢具,其實是用老房子裏的建築材料拼做而成的。 (來源:中國市場秩序網)

主辦:全國打擊侵犯知識産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領導小組成員單位 承辦:中國網絡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