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市場的高收益陷阱

2011年06月17日 16:53 來源:www.12312.gov.cn

  賬戶上的股票被券商經紀人每天買進賣出,市值損失十幾萬;到銀行搞外匯理財,銀行説的收益率,其實根本達不到;投資萬能險,資金不僅沒增值,反而損失了不少……這些形形色色的理財“陷阱”,有些是出於惡意,有些則是金融機構在推介時涉嫌虛假陳述,但對老百姓來説都很不容易識別。

  現在老百姓手上的閒錢越來越多了,很想能保值增值,但在理財的過程中碰到的陷阱也不少,有時甚至讓一些投資者血本無歸。那麼,該如何識別和避免這些理財陷阱呢?關鍵還是自己要多些知識,多個心眼。

  股票陷阱

  陷阱之一:為莊家做托

  王先生在2007年初投身股市,由於工作忙,平時根本無暇研究炒股理論和市場數據。每晚的薦股節目他每期必看,節目裏證券分析師點評大盤和個股,並反復提及某個被“點中”的個股連續上漲的“事實”。王先生對其深信不疑,並按照節目提供的聯絡方式致電諮詢。一個月下來卻發現自己得到的消息往往跟市場相反,不是在低位拋出就是在高位被套。再打電話過去,對方卻抬出了“只做建議,風險自負”堵上了自己的嘴。其實,個別諮詢機構或諮詢人士本身就與炒作股票的莊家是一夥,比如是一家公司的不同部門,或是莊家聘請的坐莊炒作策劃者。

  陷阱之二:收費薦股

  股市一火爆,各路神仙就現身,他們首先樹立自己的“專家形象”,隨後以代客理財為手段,通過薦股和指導操作收取費用謀利。自稱“散戶保護神”的“&&大哥777”就是個中典範。

  類似的還有強調機構投資的收費薦股,通常是以證券公司或投資諮詢公司的名義開發客戶,聲稱自己擁有內幕消息或本身就是莊家。宣傳和操作手段包括短信、電話、網絡、炒股軟體和投資講座。但“大師”和機構推薦的股票究竟是漲是跌,就要看這些會員們自己的運氣了。

  應對方法:

  應對股市中陷阱的主要方法有三種:一是只選擇正規合法的證券經營機構、諮詢公司,並參與合法的證券投資行為;二是提高自身的投資水平,不將自己的投資盈利建立在別人的觀點上;三是不要起貪念,股市裏天上掉餡餅的事很罕見,但地下埋陷阱的事卻很多。

  基金陷阱

  借基金名義進行詐騙

  2006年年底,臨安的小馬從親戚那裏得知了一個賺錢的好門路。只要投資1100美元在網上買一單“美國科技基金”,每天可以坐收55美元的返利,贏利率5%,相當於ST股的一個漲停板,而這樣的漲停板可以保證連“吃”50個工作日。兩個月下來,返利高達250%,也就是2750美元,而本金照樣可以收回。更合算的是,如果小馬介紹新人來購買此基金,還可以獲得額外返利。兩個月後,發財夢醒。基金網站關閉,所有投資不知下落。小馬不光損失了辛苦幾年攢來的2萬元,從此更無顏面對被自己介紹來買基金的親戚朋友。

  事實上這些所謂的投資基金公司根本不投資,募集來的資金在他們手中來回流動,拆東墻補西墻,用後面加入人的錢,來支付給早期加入的人。其架構類似金字塔,資金從塔底向塔頂匯聚。雖然早期加入的人會得到回報,但由於人性的貪婪,這些人往往又會把錢重新投入,因此當“基金”消失的時候幾乎沒有人可以逃脫。這種詐騙手段歷史悠久,龐氏騙局就是其中的典型。

  基金非法集資的陷阱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鼓勵發展“下線”,許諾根據發展下線的數量提成;以“私募基金”、“國外基金”的幌子通過網絡、短信或者理財講座來推銷;承諾在保本的基礎上獲取高額的穩定回報。

  應對方法:

  那些聽起來像是天上掉餡餅的投資往往就是陷阱。對於投資基金的朋友,您一定要到合法的銷售機構購買合法的基金産品,在進行境外投資時要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對境外投資基金等各類騙局的警惕性,只有通過合法的境外投資渠道進行理財,才能有效保障自身財産安全。

  外匯陷阱

  鼓吹高收益雙向獲利,拉人網上操作

  2007年年底,家住深圳的李女士經過朋友介紹加入了一個炒匯平臺,首期投入了3萬元人民幣,在美國匯豐銀行開了戶。隨後,開設交易系統的投資公司指定了一名所謂的操盤手,為他代理所有交易。剛開始的時候,李女士通過操盤手賺了一些錢。但不久操盤手通知他匯市震動,需要追加保證金,否則交易商就強行平倉。想到一旦平倉就會血本無歸,李女士開始四處借錢追加資金。而操盤手隨後仍不斷來電話要求追加保證金。當累計投入10萬元保證金後,投資公司以虧損為由強行平倉,李女士分文不剩。事後李女士本想報警,隨後卻發現,這樣的網絡炒匯是根本不允許的,受到的損失也無法追回。

  應對方法:

  外匯投資應在具有相關資質的銀行辦理,目前市面上已經推出保證金交易的主要包括:中行的保證金外匯寶,交行滿金寶,建行的個人遠期外匯交易,工行的外匯保證金交易。外匯投資同樣存在風險,趨勢判斷和風險控制需要一定的理論和實踐積累,初涉外匯者應控制倉位降低風險。

  銀行陷阱

  理財産品欠缺風險提示

  陳先生2006年年底投資10萬元購買某挂鉤股票的一年期銀行理財産品,購買時只知道該産品最高年收益16%,對産品説明裏的計算公式卻一頭霧水。去年股市一片大好,年底銀行卻告訴他:該産品到期收益率為零,惟一的收入是利息稅調整的補償合計39.6元。這種“匪夷所思”的理財産品並非個例,另一家銀行的打新股産品也受到眾多投資者的質疑:在沒有新股破發的情況下單月收益為負,不僅沒有詳細的信息披露,還在網上公告中調低預期收益。

  應對方法:

  購買銀行理財産品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迷信預期收益

  預期收益率常常出現在理財産品的説明書中,而除了固定收益類品種的預期收益率等同於到期收益率外,其他理財産品説明書上的預期收益通常是在過往經驗數據的基礎上預測得出。銀行銷售人員口中的“最高收益”並非沒有依據,但需要投資者理性對待,再高的預期收益率也不過是紙上的數字。重要的是看它要投資什麼資産,用何種投資手段,風險在哪?

  2.投資風險心中有數

  銷售人員在推銷理財産品時往往忽視風險提示,甚至隱瞞風險。銀行理財産品以穩健見長,但投資必定伴隨風險。

  3.保本産品看仔細

  銷售人員也喜歡強調産品“保本”。值得注意的是:“保本策略型”並非“本金保證型”,許多號稱“保本”的理財産品不光收益率沒有保證,甚至有可能出現虧損。

  市民在投資理財中一定不要盲目,不要期望“一夜暴富”,應有一個健康的投資理財心態,切忌陷入理財陷阱。

 

主辦:全國打擊侵犯知識産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領導小組成員單位 承辦:中國網絡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