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醒:水産品營養豐富還須細挑
2011年06月17日 14:57 來源:中國市場秩序網
時值辭舊迎新之際,人們忙於購置年貨,水産品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魚類。作為年年有餘的預兆與吉祥物,春節吃年夜飯時,家家都要有一道魚,取年年有餘之意,大大增添了傳統節日的喜慶氣氛。
但是,在剛剛過去的2006年,水産品行業接連爆出食品安全事件,從孔雀石綠事件到多寶魚風波,讓消費者在選購水産品時心存疑慮,現在的多寶魚還能吃嗎?如何才能買到安全、放心的水産品呢?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選購水産品 新鮮最重要
在談到水産品選購時,上海市水産行業協會秘書長范守霖表示,注重新鮮度是水産品選購需要注意的首要問題。水産品極易腐敗變質,而且腐敗後營養價值喪失、風味發生改變,有時食用了還可能會出現中毒現象。因此,消費者一方面應該掌握一些基本的鑒別常識,同時不可貪圖便宜購買並食用那些已經變質的水産品。一般説來,那些色澤鮮亮、肉質彈性好、體型完好、無異味的水産品較為讓人放心。
在購買魚類時要看體表、魚鱗、魚鰓、魚眼、魚肉的新鮮程度。一般鮮魚眼飽滿、角膜光亮透明、無下陷。揭開腮蓋觀察腮絲色澤及黏液粘稠程度,並聞其氣味,鮮魚腮蓋緊合,鰓絲鮮紅或紫紅色,清晰,黏液透明,無異味。然後檢查鱗片的色澤與完整狀況及附著是否牢固,同時用手測定體表黏液的粘稠度,再聞其氣味,一般鮮魚體表鮮明清亮,表面黏液不粘手,魚鱗完整或稍有掉鱗,緊貼魚體不易剝落。然後用手指按壓確定肌肉堅實度和彈性,一般多堅實有彈性,光亮,光滑不粘手。活魚冰凍後眼睛清亮,角膜透明,眼球略微隆起,鰭展平張開,鱗片上覆有凍結的透明黏液層,皮膚天然色澤明顯。死後冰凍的魚,魚鰭緊貼魚體,眼睛不突出。
正規市場的多寶魚放心吃
記者從農業部剛剛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獲悉,多寶魚藥殘事件發生後,農業部和産銷兩地政府部門、協會、企業、經銷商共同努力,堵疏結合,一方面嚴格控制多寶魚藥殘問題,確保上市産品質量安全;另一方面,積極引導,摸索出一套“産地準出和市場準入”新模式。農業部的新聞發言人薛亮説:“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和協會、企業以及經銷商聯手採取有效措施,多管齊下,可以確保上市産品的質量安全。”目前,合格的多寶魚正重返市場,再次回到市民餐桌,消費者可放心食用。
北京市食品辦專家提醒説,“消費者在選購新鮮水産品時,要在有正規保鮮或冷凍保鮮條件的超市、商戶處購買,注意查看商家的《衛生許可證》、《産地證明》和《産品質量證明》,並注意索要銷售憑證。”
孔雀石綠巧識別
作為染料生産銷售的孔雀石綠,沒有使用上的嚴格區分和監督管理,很容易流入養殖領域。一般來説,漁民用它來預防魚的水霉病等,或是使鱗受損的魚延長生命。一些魚販為了防止魚在運輸中得水霉病,往往用孔雀石綠消毒,不少儲放活魚的魚池也用這種方式消毒。一些酒店為了延長魚的存活時間,也用孔雀石綠進行消毒。不過,如果它在魚體中殘留時間太長,就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的副作用。已經被農業部列入《食品動物禁用的獸藥及其化合物清單》。
專家介紹説,要辨別魚體內是否有孔雀石綠,一是看魚的創面傷是否著色,受創傷的魚經過濃度大的孔雀石綠溶液浸泡後,創傷表面會發綠,嚴重的還長有青草綠色。二是看魚鰭,正常情況下魚鰭應該是白色的,而經孔雀石綠溶液浸泡過的魚鰭也容易著色。另外,若是發現通體色澤發亮的魚也該警惕。
受污染的魚不能吃
隨著人類科學技術和生産的發展,尤其是農藥和化肥的廣泛應用,眾多的工業廢氣、廢水和廢渣的排放,一些有毒物質,如汞、有機磷、硫化物、砷化物和對硝基苯等,混在土壤裏、空氣中,源源不斷地注入魚塘、河流或湖泊,致使魚類受到危害。人們誤食受到污染的魚,有毒物質便會轉移至人體,在人體中逐漸積累,引起疾病。
范守霖秘書長告訴記者,魚被污染了,一般是不能吃的,檢測魚是否已經被污染的方法有以下5種。
1、看魚形——污染較重的魚,其魚形不整齊,頭大尾小,脊椎彎曲或尾脊彎曲,僵硬或頭特大而身瘦、尾長又尖。這種魚含有鉻、鉛等有毒有害重金屬。
2、觀全身——魚鱗部分脫落,魚皮發黃,尾部灰青,有的肌肉呈綠色,有的魚肚膨脹。這是鉻污染或魚塘大量使用碳酸銨化肥所致。
3、辨魚鰓——有的魚表面看起來新鮮,但如果魚鰓不光滑、形狀較粗糙,呈紅色或灰色,這些魚大都是被污染的魚。
4、瞧魚眼——有的魚看上去體形、魚鰓雖正常,但其眼睛渾濁失去正常光澤,有的眼球甚至明顯向外突起,這也是被污染的魚。
5、聞魚味——被不同毒物污染的魚有不同的氣味。煤油味是被酚類污染;大蒜味是三硝基甲苯污染;杏仁苦味是硝基苯污染;氨水味、農藥味是被氨鹽類、農藥污染。
水發水産品注意防甲醛
幹制水産品具有攜帶方便、營養豐富、耐貯藏等優點,深受消費者的喜愛。但是,近期國家工商總局對15個城市的76家經銷單位銷售的幹制水産品進行的質量監測發現,合格率僅為55.5%,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動物類幹制水産品水分、鹽分超標。此外,還在部分幹制水産品中檢測出甲醛。
甲醛和蛋白質的氨基結合,會導致蛋白質變性,擾亂細胞代謝,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所以國家明令禁止添加到食品中。但由於甲醛是強效防腐劑,所以一些不法商販由於利益驅動而故意在水發水産品中加入甲醛,以延長水産品的保存期,改善外觀形態,以達到追逐暴利的目的。專家提醒,消費者在購買水發産品時,應注意觀察,用甲醛浸泡後的水發産品的蛋白質凝固,因而變得堅韌而富有彈性,嗅之有淡淡的藥水味,外觀、色澤晶瑩透明,十分漂亮,但食之較脆,並會覺得比較有“嚼頭”,缺少海鮮特有的美味。
警惕商家以假充真
在選購水産品時,除了要注意質量安全問題,還要警惕商家以假充真。范守霖秘書長告訴本報記者,目前水産品市場上所謂的三文魚有很多都是虹鱒魚假冒的;而同為金槍魚,種類不同價格可相差10倍以上。名稱的混亂,帶來了市場經營中的一系列混亂,消費者如同進入迷魂陣,常常誤把“大路貨”當作“稀罕物”來買。
例如在一些水産市場上,明明是虹鱒魚,卻標著三文魚的字樣,“虹鱒魚就是三文魚”的説法也屢見不鮮,讓消費者一頭霧水。對此情況,范守霖強調,虹鱒魚不是三文魚,雖然他們同屬鮭科,但分歸於不同的屬,虹鱒魚被列在大麻哈魚屬中,而三文魚則屬於鮭屬。在體形和口味上,也有很大區別。
范守霖介紹説,類似商品名混淆的情況在水産商品名説明中還有不少,在海鮮中商品名問題比較突出的,除了三文魚外還有金槍魚等。金槍魚又叫鮪魚,種類有20多種。其中有“大路貨”大眼金槍魚、黃鰭金槍魚等,有高檔的藍鰭金槍魚、馬蘇金槍魚,便宜的冰鮮金槍魚每500克只賣到35元上下,貴的售價高達300元。而在市場銷售中,許多商家並沒有標明金槍魚種類、部位和産地。
再如水産市場上僅蛤蜊類的品種就有幾十種,如黑蛤、白蛤、紅心蛤、油蛤,其中有很多都是重復命名造成的混亂,如海葡萄就是葡萄蛤;文蛤就是圓蛤、黃蛤、海蛤;黑蛤就是蛤蜊;白蛤就是馬蹄蛤;腰蛤就是油蛤;哈蛤就是大文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