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超越文化的共同追求

 

CCTV.com  2010年10月22日 13:0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內容速覽]  

  在這裡,文明和文化,逾越遼闊時空,實現碰撞交流;在這裡,全球多元文化得到鮮活展示,更有動態融通;在這裡,來自全球的觀眾,邂逅一個和平發展的中國……

  上海世博會,全球多元文化薈萃,呈現著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的智慧包容、自信魅力。

  “環球”旅行:各國文化的激情碰撞

  ■184天,32個活動場地,全球表演者舉辦2萬多場文化演藝活動

  這是一場文化交融的盛會,各國以及國際組織的展館和展示,奧妙無窮;各種膚色的曼妙演出,風情各異;來自不同地域的人們,彼此打量……參觀上海世博會,是一次人文氣息濃厚的環球旅行。

  全球最高層次的文化精品,紛紛在上海世博會現身。法國館,展出7件從未同時在境外出現的“國寶”,塞尚、梵高、米勒、馬奈、羅丹、高更等大師的作品,每一件都是藝術史“傳奇”;丹麥館,從未離境的“小美人魚”遠赴上海,滿足中國觀眾對童話王國的好奇;洪都拉斯館,讓人們對神秘的瑪雅文化産生濃厚興趣;黎巴嫩館,阿希雷姆國王的石棺模型上,有被公認為希伯來文和希臘文、拉丁文始祖的腓尼基文字;埃及館有法老遺物、秘魯館有馬丘比丘……

  世博會184天,園區內32個活動場地,來自全球的表演者舉辦了2萬多場文化演藝活動。法國、捷克、西班牙、英國和德國等國藝術團體為上海世博會專門創作節目,在園區首演。西班牙弗拉門戈舞蹈、英國倫敦愛樂交響樂團、黎巴嫩卡拉卡拉舞蹈、印度寶萊塢歌舞秀、布隆迪大鼓等國寶級藝術團體紛紛亮相。

  最精彩的演出,往往出現在各國國家館日和國際組織榮譽日活動上。據世博局活動部負責人介紹,在確認參展的2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中,有159個國家和15個國際組織申報了舉辦國家館日和榮譽日活動,節目總數近240個,數量為近幾屆世博會最多。

  美洲的自由灑脫,歐洲的崇尚自然,亞洲的文化底蘊深厚,非洲的民族特色濃郁,大洋洲則洋溢海島熱情……非洲東南部內陸國家馬拉維,曾被聯合國評為全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由於深受艾滋病困擾,該國公民平均壽命不到37歲。他們帶來小朋友表演的感人故事:中國的慧禮法師在當地創辦學校,救助兒童,孩子們學到了中華傳統禮儀和文化知識,連少林功夫也有模有樣——他們更邁出國門,走進上海世博會的大舞臺。南非索韋托合唱團的表演,讓人想到黑人曾經的苦難以及夢想,對自由的不懈追求。10月3日,德國統一紀念日,德國館播放了去年歡慶柏林墻倒塌場面的影片。“柏林墻的倒塌,不僅深深地銘刻在德國人記憶中,也銘刻在全世界人民的記憶中”,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駐中國大使米歇爾謝夫爾(Michael Schaefer)博士説。

  世博的文化溢出效應,也在世博園區之外迎來大量精彩的文化活動。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副局長貝兆健稱,境外來上海的演出原來每年也就200多項。今年截至7月便達400多項,足足翻了一番。許多展覽展示延伸到世博園區外舉辦。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總計近4萬場。

  上海,成了一個全世界的文化秀場。

  自如表達:大氣輕鬆的現代中國

  ■中國館傳達中國的力量和信心、歷史的厚重感和文化意識

  有趣的是,參展國不約而同在自己的展館發掘和中華文化的奇妙關聯:

  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副領事卜布博士告訴記者,德國館名為“和諧都市”,與中國建設和諧社會,是一個道理。

  西班牙館總代表瑪麗亞泰納女士説,西班牙館這個“巨大藤條籃子”,用了中國古代也使用的古老材料,“我們都是古國,傳統文化仍在滋養我們”。

  波蘭館外觀造型酷似中國剪紙藝術,館內的“波蘭龍”也呼應著中國“龍的文化”;剛剛結束的捷克文化周,推出上世紀50年代捷克畫家茲德涅克斯克萊納爾創作的捷克版“美猴王”……

  與此同時,中國國家館、主題館、省區市館,則突出展現一個充滿活力的中國。

  中國館,熔5000年文明、60多年共和國歷程、30多年改革開放之輝煌于一爐,沒有匠氣,入眼入心,顯示了一份從容自信。新西蘭館政府總代表吉斌禮這樣評價中國館:它的規模、形式和色彩傳達了中國的力量和信心、歷史的厚重感和文化意識,“這是一個國家的宣言”。

  31個國內省區市及港澳地區,也使盡渾身解數,彰顯中國各地文化。黑龍江館突出“冰雪,讓我們與眾不同”;深圳館驕傲地自稱“中國夢實驗場”; 上海館,8分鐘的電影既有老上海石庫門風情,又充滿新上海動感……來自英國的遊客傑克看了多媒體海派雜技秀《海上尋夢——雕刻時光》,發現這是一個有趣的“嫁接”:融合古詩詞、陰陽太極、評彈小調、玉文化、上海弄堂文化等中國元素,還有街頭嘻哈風、音樂劇、舞劇等現代藝術,“很有趣,上海活動周讓我更喜歡這座城市了!”

  世博不僅擁有高端文化精品,也有街頭藝術和社區演出。通過公開徵集的方式,上海18個區縣的市民,自豪地走進園區,以自編自導自演的身邊故事,一展上海社區特色文化和市民風采。

  世博,展現了一個大氣而輕鬆的現代中國。

  對話交融:超越文化的共同追求

  ■在世博園,一條世博公交國展線,就連接著中國和美國

  文化溝通與交流,是人類艱難前行的動力之一。在世博博覽廣場舉行的“年輕的世博之世界名校大聯歡”,來自美國紐約大學的教授羅紅玫介紹節目創作緣由時感慨道,人類擁有超越國別、地域、文化的共同追求,“世博會屬於全人類”。

  由於國內的特殊情況,阿富汗藝術家出國亮相屢經週折。他們極其珍惜這個機會,雖然不知能否成行,仍然堅持每天刻苦演練,最終得以在世博亮相,所有觀眾給他們最熱烈的掌聲。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執委會副主任周漢民説,本屆世博會真正體現了多元文明和多種文化的對話、交鋒、交融和交流。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壯觀的文明對話和文化交融,持續帶給文明對美好世界的憧憬。中華民族也借此向世界表達自己。中國不僅是偉大的歷史傳承,在今天也更熱愛和平、推崇正義、崇尚發展。

  “地球上,中美兩國年輕人面對面的交流,須十幾個小時的飛機航程;而在世博園,一條世博公交國展線,就連接了中國和美國”——美國館與中國省區市聯合館,進行了為期兩月的館際文化交流。兩國的年輕人 “出國”體驗對方一天的工作,十余位美國大學生同十余位中國不同省區市的年輕人 “角色互換”。

  學生大使馬麗安在江蘇館體驗一天,介紹蘇繡。她在博客裏寫道:“現在簡直可以説,我是美國人中的‘江蘇專家’了”。

  “美國年輕人看到中國省區市的不同文化和成就,進一步理解了中國人民的美德,更清楚地認識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美國館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馬文濤説,“活動體現了‘理解、溝通、歡聚、合作’的世博會主題”。

  上海世博會為文化團隊創造了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舞臺,更給他們創造了走向世界的機遇。其效應已初步顯現:據透露,應上海社區、長三角地區、全國其他地區以及一些國家的邀請,來世博會演出的中外表演團隊,已從上海向外輻射:30多個參展國家的表演團隊來到上海各個社區,舉行文化活動,讓更多市民分享世博;印度、沙特、柬埔寨、日本的演出團體,將應邀參加2011年杭州“西湖博覽會”和“休閒博覽會”的演出;韓國“黑鼓藝術團”獲邀參加“中國世界石油大會”專場演出;“日本和服服裝秀”將在中國10大城市舉行十余場巡迴演出;世博會主題秀《城市之窗》世博會後將進行全國巡演;世博原創舞臺劇《CHA》秀,早已邁出國門,走進日本、德國的劇場。

  “隱于國際合作背後的、並與之關係休戚的因素就是文化。這一文化的核心就是交流、溝通與理解。世博會搭起了這一溝通、理解和交流的橋梁”。中山大學教授麻國慶説,在理解他國、他民族、他文化的基礎上,才能夠接受、相互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價值觀的多樣性。

責編:孫雁

1/1

  相關鏈結: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