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建農家書屋難,怎麼破解?

 

CCTV.com  2010年10月20日 13:1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陜西日報  

  寧強縣從2007年開始農家書屋建設,當前全縣建成具有一定規模、運行比較規範的農家書屋11家。這些農家書屋平均每家藏書1500冊,報刊雜誌10種以上,書屋面積35平方米,條件好的還配備了電腦、上網設備等。運行這幾年來,雖説大家的閱讀條件改觀了不少,但同時也遭遇了種種難以破解的問題。   

農家書屋好處多

    在大安鎮江林村,村主任龔秀琴從地裏幹完農活回家,顧不上吃晚飯就要接待來看書、借書的人。村裏的“農家書屋”就設在村委會辦公室裏,這成了村裏和她一樣“愛看書”的人的聚集地。“我愛看書,但以前看書是件難事,書的價格太貴,買不起啊。”龔秀琴説。  

    和龔秀琴一樣,寧強許多農民面臨讀書難問題。寧強縣是國家級貧困縣,農村文化基礎設施非常薄弱,農民人均年純收入不到3500元,除了教育支出之外,人均文化支出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大多數農戶還不具備花錢買書讀的條件。  

    2007年4月,寧強縣第一家農家書屋——大安鎮江林村農家書屋建成,這也是省新聞出版局規劃建設的漢中市首家農家書屋,市新聞出版局捐贈了1500冊價值3萬餘元的圖書,有農業實用技術、醫學保健、法律法規、青少年教育等多種類型。  

    據了解,僅2007年,寧強縣就投入5萬元專項經費支持農家書屋工程建設,大安鎮還利用春節期間在外成功人士返鄉之際,舉辦座談會,鼓勵他們為家鄉農家書屋捐款捐書奉獻愛心;漢源鎮採取結合新農村建設,組織單位扶持;結合文化陣地建設,實行對口援建等多種形式大力開展農家書屋建設。  

    2008年512地震後,為了及時為寧強災區人民籌集書籍,對口援建寧強的天津市新聞出版系統各單位在短時間內完成了捐贈書目及相關物品的確定,捐贈圖書期刊的徵集、清點和配送等工作。10家農家書屋共配備各類圖書13000冊,每個農家書屋配置1600余冊圖書、期刊,其中津版圖書1100冊、外版圖書近384冊、期刊186冊。還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增加多媒體和互聯網功能,每個書屋配備了一台電腦,村民可以通過網絡了解更多的信息。  

    寧強縣農家書屋工程已經開始産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農家書屋建成後,農村黨員學習內容更加豐富、組織生活更加頻繁,有力地推進了基層黨組織建設。同時,農家書屋逐漸成為開拓農民視野、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提升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農家書屋建成後,村民見面的機會多了,鄰里吵架的少了;相信科學的人多了,封建迷信的人少了;學習科學致富的人多了,抹牌賭博的人少了。每年寒暑假期間,農家書屋成為孩子們的主要去處。每年春節期間,到農家書屋讀書成了返鄉回家青年的首選。  

    目前,寧強縣已有近二分之一的鄉鎮享受到了“農家書屋”這一惠民政策,也力爭在未來兩年實現農家書屋全覆蓋。   

農家書屋之“難”   

    李玉芬是寧強縣大安鎮江林村一位退休教師,閒來無事,他經常去農家書屋翻看書刊,一看就是多半天。“經過災後重建,災區的農家書屋建得漂漂亮亮。但農民卻很難高興得起來,有時想借書,不是農家書屋‘鐵將軍’把門,就是借不到想要的書。”  

    從2007年建起的第一家農家書屋開始,現狀就不太樂觀:圖書陳舊老化,鮮有新書補充;由於存放圖書的設施簡陋,農村氣候潮濕,圖書有發黴情況;沒有專職管理員,圖書管理比較混亂,不時出現丟書、圖書損壞情況。  

    “今後應選那些適合老百姓‘口味’的圖書。”李玉芬老師提出了解決辦法。  

    “地震後寧強縣雖説接受社會捐贈圖書2萬多冊,但這只是解決了燃眉之急,災後重建完全結束後,我們能夠接收的書籍肯定會減少。”漢源鎮亢家洞村支部書記趙建國説。  

    對於社會捐贈的不同書籍,寧強縣經常組織不同鄉鎮進行書籍交流,比如,漢源鎮和高寨子鎮在種植業和養殖業方面的圖書各有優勢,兩地在資源上就形成了互補。  

    “但要解決農家書屋後續管理的機制問題,最根本的還是需要中央和地方財政的專項經費支持”,趙建國説,“農家書屋不能搞一次性投入,必須常辦常新。”  

    而在農家書屋管理上,由於絕大多數村集體經費緊張沒有配備專職圖書管理員,管理員都由村幹部義務兼任。蒼社溝村馮娟去年開始管理農家書屋,但因其是村上的文書,村上沒發一分錢補貼。馮娟説,雖然很願意做這項工作,但長年累月的無償做事,熱情肯定會逐漸減弱。  

    馮娟介紹,現在村民還是很喜歡來,但由於書的種類很少,村民很難選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圖書。  

    對於圖書的更新換代,馮娟也很頭痛,她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對缺書進行登記。今年以來,蒼社溝村農家書屋沒有增加一本圖書,而由於蒼社鄉地處偏遠,當天報紙也要等三四天才送到,“建立圖書更新渠道迫在眉睫”。  

    高寨子鎮肖家壩村農家書屋管理員陳萬明深有同感,書屋自2008年10月建起來以後,再也沒有增加一本新書。“剛建起時,來借書的人很多,但到後來,人越來越少了。”陳萬明説,現在只有縮短書屋開放時間,在週末對外開放,平時借書需電話聯絡。  

    寧強宣傳文化中心一位負責人説,寧強農家書屋骨架算是建立起來了,但這一切都還只是摸著石頭過河,要想農家書屋成為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主陣地,不光要解決管理員的待遇,還要及時進行圖書的更新換代,只有把這兩個問題解決了,農家書屋才能實實在在地惠及廣大農民。 (本報記者 陳聖強 通訊員 李長波)

責編:孫雁

1/1

  相關鏈結: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