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讀《方大曾:消失與重現》:兩代記者穿越時空的對話

各界聲音重現 2016年04月12日 15:16 A-A+

  2015年11月8日是第十六個中國記者節。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陳昌鳳教授向我們推薦了一本書《方大曾:消失與重現》,講述的是一位70後記者馮雪松,用15年的時間,尋找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突然消失的戰地攝影記者方大曾的故事。讓我們聽一聽這兩代記者穿越時空的對話。

1

11

  ——編 者
 
  方大曾(1912—1937?),中國報道1937年“盧溝橋事變”的第一人,戰地記者的先驅、傑出的攝影家,被後輩稱為中國的羅伯特·卡帕。但是,在民族戰爭如火如荼的時候,他卻神秘消失了。
 
  60年光陰似箭,方大曾幾乎被遺忘了。2000年11月8日,新中國首個記者節時,中央電視臺播出了紀錄片《尋找方大曾》,將這個湮沒在歷史塵埃中的人物重新呈現。這個紀錄片的編導叫馮雪松。
 
  然而,這僅僅是開始。這兩位記者隔著時空的精神對話一直延續至今。從2000年至2014年,馮雪松用15年的時間追尋著只有25年生命的方大曾的足跡,於是我們得以看到他的《方大曾:消失與重現》一書的出版。
 
  中國新聞史學界泰斗方漢奇先生評價這本書“把湮沒了八十多年的一位傑出的新聞工作者和攝影記者推到了歷史的前臺,讓他的名字開始為公眾所知曉,這是對中國新聞事業史人物研究和中國戰地新聞攝影史研究的一大貢獻。”
 
  方大曾,筆名“小方”,1912年出生於北京,從小喜愛攝影藝術,早在1929年8月,當他還在北平市立第一中學唸書時,就倡議組織了北方第一個少年攝影社團。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小方考入北平中法大學經濟係讀書,並投身到抗日救亡的學生運動中,同時用攝影來記錄愛國行動。
 
  1937年7月10日,盧溝橋事變發生後的第三天,小方背起心愛的相機,通過豐臺岔道日軍哨卡的盤查,奔赴宛平城、長辛店戰地,最先報道了“七七事變”的真相。他的長篇報道《盧溝橋抗戰記》(刊于《世界知識》)中記述了戰爭的過程,並記述“十日清晨,戰爭既停,記者乃騎著自行車赴盧溝橋視察”的沿途情況,其所見所聞,真切而透著力量。在戰爭如此緊迫的背景下,小方卻仍有一段抒情文字,表達了中國人民不甘屈辱的豪情:“我站在盧溝橋上瀏覽過一幅開朗的美景,令人眷戀,北面正浮起一片遼闊的白雲,襯托著永定河岸的原野,偉大的盧溝橋也許將成為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的發祥地了!”
 
  在短時間內,他留下了寶貴的《我們為自衛而抗戰》《日軍炮火下之宛平》《抗戰圖存》《為國捐軀》《民眾慰勞》《盧溝橋事件發生後之北平》《被日軍佔領前的天津》《敵機轟炸我保定車站》等攝影報道,被國內外各大報刊廣泛採用。
 
  1937年7月下旬,上海《新聞報》記者陸詒在盧溝橋前線採訪,“得到我軍全線應戰的消息”,28日上午就同小方一起出發,登平漢路客車北上,“車抵良鄉,小方即和我匆匆告別,跳上鐵路線上的鐵甲車,要馳赴前線,攝取我軍反攻的鏡頭”,從陸詒的記述中可知小方當年投身於戰地新聞報道的大無畏態度。1937年8月中旬,在范長江的舉薦下,方大曾成為上海《大公報》戰地特派員,這時他單獨作戰遇到更多困難和危險,行蹤不定,9月18日,他自河北蠡縣寄出寫于保定的《平漢線北段的變化》一文後,音訊中斷,從此失蹤。
 
  多年來,范長江、陸詒、吳群、陳申等專家學者及方大曾的親屬們,都曾記下過關於方大曾的回憶和採訪記錄。據周勉之、方仲伯等人回憶,他最有可能是在抗戰前線犧牲了。
 
  在《方大曾:消失與重現》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馮雪松尋找方大曾的許多細節。
 
  時間到了1989年初冬,攝影史專家陳申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知道了方大曾的故事。他找到了方大曾的胞妹方澄敏,並從那裏獲得了方大曾拍攝的837張底片。這些底片極其珍貴,其中關於抗戰的內容最多。1993年陳申推薦給台灣攝影家阮義忠,阮義忠驚訝60年前的方大曾所拍攝的照片無論是構圖還是表現力上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據此他在台灣《攝影家》雜誌出了一期方大曾專輯,向大家介紹這位被遺忘的傑出的攝影記者。
 
  1999年,時任中國攝影出版社副社長的陳申給中央電視臺專題部發了一封關於合作挖掘方大曾事跡的傳真,傳真沒有寫明確的接收人,上面有對方大曾的簡短介紹。這封傳真與一堆報紙、信件混在一起,恰巧被這一天去了辦公室的中央電視臺紀錄片編導馮雪松看到。也許是職業敏感,馮雪松立刻就産生了尋找方大曾的衝動。
 
  馮雪松一直清晰地記得15年前他見到方大曾胞妹的那一幕——夕陽下,已是85歲高齡,因病癱瘓坐在輪椅上的方澄敏取出一張照片,照片中的人頭戴鋼盔、目光清澈而堅定、渾身散發著陽光。“這是一個熱愛生命熱愛和平熱愛自由的形象,他不應被歷史湮沒。”馮雪松當即許諾一直思念哥哥的方澄敏,一定會讓她在屏幕上看到哥哥的故事。
 
  有很長一段時間,馮雪松在國家圖書館一期一期地查閱1934年至1937年間的報紙雜誌,艱難地尋找著所有與小方的文字相關的點滴。他發現小方在1936年和1937年失蹤以前,留下了大量的攝影作品和通訊報道。鄒韜奮1936年6、7月份在香港主編的《生活日報》,曾連載小方寫的長篇通訊《張垣一瞥》《從張垣到大同》《晉北煤業現狀》等文。當年8月遷上海出版的《生活星期刊》,先後刊出小方的旅行通訊《從大同到綏遠》、特約通信《北平學生的災區服務》。《申報》接連刊登小方的旅行通訊《綏遠的鴉片問題》《冀東視察記》《集寧見聞記》等文。他的攝影作品,關懷勞動人疾苦,報道抗戰情景,極具新聞性和現實感,廣受報刊歡迎,還被刊載于美國的《時代》、英國的《倫敦圖畫新聞》。
 
  馮雪松把那些散落在各家報紙上的文章聚攏在一起,按照時間順序拼貼出方大曾當年走過的戰地路線圖。然後他數次往返于保定、石家莊、太原、大同、蠡縣……4000多公里的行程,只為一個也許沒有結果的追尋。
 
  終於,在新中國第一個記者節前,馮雪松完成了紀錄片《尋找方大曾》的拍攝並如期播出。為了讓更多的後來者知道小方,在完成紀錄片後,馮雪松決定用書寫的形式繼續追蹤小方。寫作的過程是再一次的出發。馮雪松採訪了更多與方大曾相關的人與事,翻閱了更多的資料,他覺得自己所尋找的已不再只是方大曾本人,而是他的精神,他的那種可以超越時空影響當下的精神。
 
  《方大曾:消失與重現》出版後一直熱銷,馮雪松決定捐出書籍全部版稅設立“方大曾基金”,用以鼓勵年輕記者們堅守新聞理想。而在今年的7月7日,經過多方奔走,方大曾紀念室在保定落成。今年9月開始,“紀念抗戰記者方大曾”的校園行公益計劃,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正式啟動,並將擴展到其他高校,新聞學子們將在認識小方的過程中傳承小方精神。
 
  (作者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

       製圖:蔡華偉
 
  《人民日報》(2015年11月10日24 版)

編輯:張迪 責任編輯:
860010-1121050200